“有一次,我们与一家公司达成合作,对方需要给我们邮寄样品。我发现那家公司的地址竟然就在我们对面,于是我就直接走过去,把样品取了回来。”在采访过程中,上海创药孵化器孵化企业糖岭生物的CEO杨洋笑着说道。
糖岭生物CEO 杨洋
(图片来源:糖岭生物)
“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合作机会,却发现合作机会就近在咫尺。目前,糖岭生物大约有一半的合作方都在张江。这得益于张江不断构建的产业集群生态圈。这里就像一个巨大的孵化器,为众多企业提供落地、生根、成长的环境,进而形成了如今的科创‘森林’。”


厚积而薄发
糖岭生物的成长故事,源自一段追求创新的“孤独之旅”。
191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免疫学家欧里希(Paul Ehrlich)率先提出了“魔法子弹”(Magic Bullets)的设想:如果能够将毒性药物像子弹头一样“安装”到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的载体上,那么理论上可以在不伤害正常细胞的前提下精确杀死癌细胞。这一概念为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发展奠定了早期理论基础,ADC药物也因此被称为“魔法子弹”。
自2000年首款ADC药物Mylotarg(吉妥珠单抗奥佐加霉素)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以来,全球已有15种ADC药物获批上市,用于治疗血液恶性肿瘤和实体瘤。
“这15款ADC药物大多属于随机偶联产品。”杨洋介绍道,“随机偶联在ADC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例如在提升ADC药物的疗效、药代动力学特性及安全性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但在保持药物的DAR值均一性控制、实现偶联位点的差异化以及符合规范标准化的CMC控制方面,它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糖岭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 黄蔚
(图片来源:糖岭生物)
近年来,众多创新型药物研发企业都在积极探索新型定点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糖岭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黄蔚便是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在2006年,当时还在美国的黄蔚就已开始关注糖肽、糖蛋白等领域的糖化学研究,并成功建立了一套基于抗体Fc区天然糖基化修饰的糖工程抗体制备技术。
2012年,黄蔚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药物所”)并担任课题组长。“2013年,我成为了黄蔚教授的学生。”在杨洋的印象中,黄蔚教授是一位非常纯粹的科学家,“这似乎也是科学家的共同特质,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孤独。”2017年,黄蔚课题组研发出了第一代糖基化偶联技术——OligosacLink™️技术。
“黄蔚教授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和高标准要求,让他坚信只有当技术达到先进且成熟的水平时,才能真正地为医药研发领域带来革新性的推动。我们评估后认为,第一代技术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因此,我们当时并未急于对将其商业化。”杨洋回忆道,“在随后的数年中,我们团队继续专注于实验室研究,致力于技术的深度开发与创新。”
2021年,黄蔚团队成功研发出第二代糖基化定点偶联技术——DisacLink™技术。经过严格的实验验证,这项技术不仅简化了ADC药物的制备流程,而且有效降低了研发成本。此外,它能够适配多种药物分子和连接子,实现结构多样化的定点ADC化合物合成,扩大了药物候选物的筛选范围,为药物开发提供了更丰富的结构选择。更重要的是,第二代糖定点技术有着天然的结构优势,根据“Hide-in-side”理论,疏水性毒素被包裹在Fc空腔结构中,大幅降低了由于毒素偶联引起的疏水性增加问题。经过论证,使用糖岭二代糖定点技术制备的ADC分子,其亲水性甚至可以与裸抗相媲美。
2021年年底,黄蔚带领团队成立了糖岭生物。次年,杨洋离开科济药业,加入了糖岭生物。杨洋在获得海外博士学位后,曾入职科济药业并担任CMC(化学成分生产和控制)部门的AD主管,期间参与并主导了多个项目的中美IND申报工作。这段宝贵的经历,让杨洋深入理解了如何与产业界进行有效互动和合作的策略。
回忆起刚加入糖岭生物的那段时期,杨洋感慨道:“创业初期需要不断学习产业的运行逻辑、资本方的运作规则。在这个过程,人的内心其实是非常孤独的。但幸运的是,我的团队一直陪伴着我,给予我高度的信任和认可。他们让我坚信这条路是正确的,是可行的。”
横向与纵向
2023年,糖岭生物与东曜药业就DisacLink™️技术达成深度战略合作。糖岭生物授权东曜药业使用DisacLink™️平台技术开展CDMO服务,为该技术未来在生物医药创新领域的应用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此次合作标志着糖岭生物成功实现了科研成果向工业应用的转化与商业化落地。
“作为集单抗、ADC原液及制剂于一体的ADC CDMO服务公司,东曜药业在选择合作对象时有着非常严格且全面的评估标准。只有那些有望在近期或未来被广泛应用于新药研发的技术,才可能成为其潜在的合作对象。”杨洋解释道。


正在进行实验工作的糖岭生物科研人员
(图片来源:糖岭生物)
业界对糖基定点ADC技术的期望值正在不断提升。起初,部分人可能仅将其视为一种补充手段,或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有趣概念。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其作为战略发展的重点,并积极进行前瞻性的布局。
在此背景下,糖岭生物在商业合作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成功构建了以糖基定点ADC技术为核心的全产业链供应链。例如,东曜药业是我们的大分子药物及偶联药物CDMO合作伙伴,皓元医药为我们提供小分子药物及偶联药物的CDMO服务,糖智药业是我们的二糖原料供应商。此外,我们还与东曜药业共同完成了关键酶制剂的开发。通过采用糖岭生物的DisacLink™️技术,客户无需担心原料供应链的稳定性、工艺转移、优化及放大等问题,因为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些关键步骤的研发,并建立了一套成熟的技术体系。”
不仅限于国内市场,糖岭生物的创新技术同样赢得了国际市场的青睐。“目前,我们正在与多家潜在的合作伙伴就License-Out(技术授权许可)进行深入谈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业界对糖基定点ADC技术及其潜在价值的认可正在迅速增强。”
正在进行实验工作的糖岭生物科研人员
(图片来源:糖岭生物)
在开展横向合作的同时,糖岭生物也在积极推进纵向研发工作。目前,在偶联药物领域,ADC的创新发展推动了药物偶联技术的广泛应用,呈现出“万物皆可偶联”的科研趋势。众多新型药物偶联组合正在被探索和开发,以开拓治疗药物的新领域和可能性,例如抗体多肽偶联物(APC)、抗体小核酸偶联物(AOC)、小核酸偶联药物(XOC)、多肽偶联药物(PDC)、纳米抗体偶联物(NDC)和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偶联物(bs-ADC)等。
“在以上领域,我们都已进行了布局,并打造了新一代多样化定点偶联药物(XDC)技术平台。我们的DisacLink™️技术也具备偶联物技术通用性,可在抗体多肽偶联物,抗体小核酸偶联物以及纳米抗体偶联物等多个领域提供偶联应用。”杨洋介绍道,“我们希望,在糖岭生物的赋能之下,可以产生出更多更加安全有效、患者可及度更高的新一代ADC产品以及XDC产品,惠及更多患者。”

砥砺以前行
“在赋能国内药企的同时,我们也将加速‘出海’,不论是技术输出,还是与跨国公司合作,我们都将积极参与全球竞争。”杨洋表示,这也是糖岭生物未来发展的战略重心之一。
糖岭生物实验设备
(图片来源:糖岭生物)
“我们可以看到,在ADC药物领域,中国创新药企正在实现‘弯道超车’,这为糖岭生物等初创企业带来了发展动力。”杨洋分析道,“但‘出海热’的背后,我们也需保持一份冷静。”
以国内ADC药物为例,部分靶点逐渐出现研发“扎堆”现象,多数在研药物集中在如HER2等热门靶点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一众创新药企中脱颖而出,研发创新技术或具有差异化优势的产品成为关键。而这些都离不开基础研究的突破。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的源头活水。“糖岭生物作为上海药物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司,我们希望通过聚焦糖定点ADC技术,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不仅赋能国内企业,也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杨洋表示。但“从0到1”的道路并不好走,“这一过程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甚至在初期可能会遇到不理解甚至质疑。”
张江药谷大厦
这条路虽然艰难,但总要有人去走。“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很多支持者、同行者,尤其是在张江这片创新沃土上。比如,我们作为第一批企业成功入驻了由上海药物所与张江集团携手共建的上海创药孵化器,享受到了张江提供的技术服务、空间服务以及生态助力。在这里,我们接触到了各类生态伙伴,包括投资人、企业家等等。”杨洋深有感触地说。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张江人对创新的渴望。”在杨洋的记忆里,不管是导师黄蔚,还是科济药业的创始人李宗海博士,亦或前辈吴幼玲博士,他们身上都有着科学家最朴素的情怀,即用创新技术、创新产品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每次与他们交流或学习,都能感受到他们眼中的光芒。他们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创新,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为何创新,这种精神将一直鼓舞并伴随着我和糖岭生物的伙伴们。”
“更重要的是,在张江,我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身份认同。走在蔡伦路、居里路、祖冲之路、牛顿路……会觉得自己是为了科学、科创而前行。”杨洋笑言,“相信当初建设张江的人一定对科学、对创新充满追求。而现在,张江汇聚了越来越多科技创新事业的践行者。很荣幸,我们也成为了其中的一份子。”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