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 医脉通肿瘤科
前言
在食管癌的治疗领域,晚期食管鳞癌(ESCC)的治疗策略一直备受关注。尽管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已成为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但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仍有待提高。近期,四川省肿瘤医院王奇峰教授牵头的一项II期研究,探索了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放化疗在晚期ESCC一线治疗中的应用,成功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IF=14.7),为晚期ESCC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值此契机,特邀王奇峰教授进行个人专访,深剖研究结果,探寻未来发展。本文整理访谈精粹,以飨读者。
近期,您牵头开展的关于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放化疗用于晚期ESCC一线治疗的II期研究于国际知名医学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IF=14.7)重磅发表。请您分享当初开展该研究的背景和契机?其研究设计是否回应了初衷?
王奇峰教授
四川省肿瘤医院
在中国的食管癌患者中,鳞癌占比较高,约占95%以上,由于发病隐匿,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局部晚期或已发生转移。因此,临床上对转移性或晚期ESCC患者需给予特别关注。当下,免疫联合化疗是NCCN指南和CSCO指南推荐的晚期ESCC患者一线治疗方案,但相关III期研究提示,与化疗相比,化免联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获益仅为6个月左右,远未达到期望。现有回顾性研究表明,在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基础上加入放射治疗或可产生协同作用,提高患者获益,但尚缺乏前瞻性研究来明确放射治疗的加入能带来多少获益,以及治疗的安全性如何。
为此,我们开展了一项在化疗加特瑞普利单抗基础上加入放射治疗的单臂、开放标签II期研究,以解答上述问题。该研究纳入不可切除、未经治疗的多发淋巴结转移且经多学科团队(MDT)讨论后认为不能接受根治性治疗的IV期ESCC患者,接受紫杉醇+卡铂、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放疗,以评估该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的主要终点是PFS,次要终点包括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缓解持续时间(DoR)、1年和2年总生存率(OS),以及患者报告的生活质量(QoL)和不良事件(AE)等。此外,我们还对生物标志物进行了探索性分析,以期找到合适的疗效预测标志物,从而帮助筛选出更适合接受这种治疗方式的患者。
请您详细介绍该研究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并谈谈这一结果对于ESCC患者晚期一线治疗会带来哪些特殊的临床意义?
王奇峰教授
四川省肿瘤医院
本研究共纳入33例未经治疗的晚期ESCC患者。26例完成了所有病灶的放疗和4个周期化疗,其中14例完成了为期1年的特瑞普利单抗维持治疗。7例患者未能完成完整放疗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负担、未照射转移病灶(如肝脏病灶),以及在接受化疗和免疫治疗后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研究结果显示,33例患者的ORR为45.5%,1年PFS率为41.9%,1年OS率为69.7%,中位PFS为9.8个月,中位OS为16.5个月。对于完成放化疗的患者,ORR达到57.7%,1年PFS率为50%,中位PFS为12.8个月,中位OS尚未达到。值得注意的是,PFS和OS的KM曲线趋于平稳,提示该方案具有长期的生存获益。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体重减轻和厌食,这与化疗和免疫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相似。3级或以上不良反应包括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白细胞减少,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整体安全性良好,毒副反应可控。
探索性生物标志物分析发现,肿瘤细胞中CD8+ T细胞、CD11c+树突状细胞和CD68巨噬细胞的密度与治疗反应和预后呈正相关。这表明在化疗和免疫治疗的基础上,如果患者肿瘤细胞内部或周边有更多免疫细胞聚集并发挥正常作用,则患者预后良好。
总体而言,该研究首次证实了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作为晚期ESCC一线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未来的临床治疗策略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该研究还入选了2024年美国放射治疗年会(ASTRO),并荣获杰出摘要奖,在全球2000篇收录的摘要中仅有30篇获此殊荣。国际会议将于今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届时将颁发相应的奖杯和证书。
您如何看待放疗在晚期ESCC患者治疗中的价值?可否分享一下后续针对放疗的探索规划?
王奇峰教授
四川省肿瘤医院
在当前指南中,放疗主要作为一种挽救性治疗手段。对于初诊时不可切除或无法接受根治性治疗的晚期ESCC患者,放疗能显著改善吞咽困难、疼痛等症状,并作为二线治疗选择之一。多项回顾性研究证实,针对原发灶或转移病灶,加入放疗能够增强局部控制,提高PFS和OS。同时,放疗与免疫治疗具有协同增效作用,通过克服肿瘤异质性和多克隆性,降低患者对免疫治疗的耐药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相比多发转移患者,寡转移患者通过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的结合,更有可能获得长期生存。在肺癌、前列腺癌等领域,多项研究证明寡转移状态是一个介于根治性与不可根治/不可治愈之间的阶段,因此应积极对寡转移患者进行全身治疗结合局部治疗,可使患者获得非常好的长期生存。
我们开展的前瞻性II期临床研究,在晚期ESCC的一线化疗和免疫治疗基础上加入放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且毒性可控,但目前样本量有限。为进一步探究放疗的加入是否能为患者带来更大获益,我们在II期研究基础上启动了一项III期多中心临床研究。目前,该研究已入组40余例患者,正在四川省肿瘤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遂宁市中心医院、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及即将启动的天津市肿瘤医院进行。
目前化免联合治疗已成为晚期ESCC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您认为当前还有哪些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您对其未来发展有哪些期待?
王奇峰教授
四川省肿瘤医院
目前,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已成为晚期ESCC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其中,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紫杉醇+顺铂已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不可切除局部晚期/复发或远处转移性ESCC一线治疗。探索免疫用于食管癌的步伐并未止于一线治疗,作为国内首个布局食管癌围术期适应症的PD-1单抗,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新辅助放化疗治疗ESCC的II期研究NEOCRTEC1901已获阳性结果,为免疫治疗在局晚期可手术ESCC围术期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多项III期研究已经证明,部分患者能够实现长期生存。因此,建议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应理性看待晚期食管癌,即使疾病可能无法治愈,但通过定期的治疗管理,患者仍有可能获得长期生存。
然而,随着免疫治疗的广泛应用,免疫耐药性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为了克服这一挑战,联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联合使用细胞毒药物或放疗是有效的策略,因为放疗能够克服肿瘤的多克隆特性,从而让免疫治疗重新发挥作用。此外,开展适合人群的筛选,发现更多有效的预后标志物,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可能会进一步提高疗效和安全性。食管癌的治疗应在规范性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而个体化治疗则需建立在多位专家的综合意见之上,即MDT,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
- 王奇峰教授 -
博士 主任医师 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科副主任/胸放一主任
四川省学术技术后备人才/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
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 访问学者
中华放射肿瘤治疗学委员会十届青委 副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西部放射治疗协会胸部治疗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西部放射治疗协会第二届青年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肿瘤康复委员会 常务委员
四川省抗癌协会小细胞肺癌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擅长:胸部肿瘤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主持省科技厅重点研发和人社厅项目,目前已经发表论文70余篇,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50余篇,获得省科技进步奖,ASTRO发言和获得最佳摘要奖。代表作发表在NC,IJS,MedIA,ASO等期刊
参考文献:
Wu L, Li B, Wan G, et al. Toripalimab plus chemotherapy and radiotherapy for treatment-naive advanced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 single-arm phase 2 trial. Nat Commun. 2024;15(1):7116. Published 2024 Aug 20. doi:10.1038/s41467-024-51105-2


声明
觉得有用,请“分享 点赞 在看”一连三键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