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技术追“新”,以突破制胜速度;生态追“新”,打造“产业雨林”;理念追“新”,抓创新策源制高点。从“中国新”到“全球新”,跨越山海,眺望世界,创新基因在张江蓬勃延续。第四届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即将启幕,一批“新质生产力”正在张江药谷绘就蓝图,向新而行。今天,晶泰智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泰科技”)来讲述他们的故事。
走进位于张江科学城的晶泰科技创新研发中心,一股科技感和未来感扑面而来。采访拍摄安排在一楼大厅,墙上的屏幕里滚动播放着晶泰科技AI机器人实验室的片段。
在采访中,晶泰科技首席科学官张佩宇博士坦言:“人工智能(AI)是晶泰智药的‘大脑’,机器人是晶泰智药的‘双手’。我们把AI和机器人紧密结合,实现手脑并用,可以更快地加速药物研发,同时提升药物研发的成功率。”

01
故事起头:三位MIT校友立志用基础科学理论驱动药物创新
“我们是一个世界前沿的基于量子物理、以人工智能赋能和机器人驱动的创新型研发平台。”晶泰科技在招股书如此写道。
回顾公司的发展,张佩宇博士说:“AI辅助药物研发并非易事,我们一路走来,总结来说便是‘运气+努力’使然。当前,中国创新药已从过去的仿制药时代迈入创新药时代,我们也有幸赶上了AI引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大潮。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组建了一支‘AI算法+机器人+药物研发’的复合型团队,和更多全球领先的创新药企业、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等展开紧密合作,公司因此实现了高速发展。”
晶泰科技在港交所上市
右起: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CIO赖力鹏、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温书豪、联合创始人/CEO马健、CFO谭文康
晶泰科技的创业故事还需回溯到2015年。那一年,三位“80后”MIT校友——温书豪、马健和赖力鹏共同创办了晶泰科技,一家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驱动的创新型科技公司。
据张佩宇博士回忆,三位创始人年纪相仿、学术背景相似,都有志创立一家基础科学理论驱动的公司,把物理、化学的知识和理论计算转化到社会应用和具体的产业领域里。
晶泰科技首席科学官 张佩宇博士
“当时,我还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做基础研究,他们跟我提了‘把AI和制药紧密结合的’这个创业方向,我觉得对社会很有价值,所以就一拍即合,加入到这支创业团队中来。”
经过反复讨论和论证,药物晶体预测成为大家首先选定的切入口。晶泰科技首次崭露头角,是在辉瑞2016年举办的全球晶体结构预测盲测比赛上。因100%的预测准确率,晶泰科技开启了与辉瑞的战略合作,并在药物研发领域初露锋芒。
自此,晶泰科技迅速崛起。关于晶体结构预测的重要性,张佩宇解释:“这就相当于给药物晶型研发提供了一个地图,实验人员只需‘按图索骥’。”
02
起承转合:选定三大业务方向,实现长足发展
针对药物研发,晶泰科技成功打造了ID4InnoTM(全称:Intelligent Discovery for Innovation)小分子药物发现平台。该平台拥有两大模块:一是自上而下由数据驱动的AI模块,二是自下而上从分子间相互作用出发而建立的量子物理和计算化学模块。“我们把两大模块紧密结合起来,去辅助研究人员开展药物研发工作。”
众所周知,数据、算法和算力是AI快速发展的“三驾马车”。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数据是一个关键要素。在这方面,晶泰科技具有显著优势:“我们通过量子物理和计算化学产生的大量干试验数据,通过机器人产生是湿试验数据,来建立新的AI模型,借此预测化学结构的活性、成药性和耐药性。”

发展9年来,晶泰科技结合公司定位,逐渐摸索并制定了三大业务方向:晶泰智造、晶泰智药和智能服务,这三大方向是紧密结合的:
在智能服务方面,晶泰科技最早的业务是晶体结构预测,后来又拓展到自动化的化学合成等环节;
把在智能服务中用到的AI、量子物理和机器人等技术能力运用到早期的药物发现,便诞生了晶泰智药;
成功打造自动化实验室之后,晶泰智造品牌成立。
“去年,我们自动化实验室对外发布以后,很多药企、央企和高校都特别感兴趣,大家都想针对各自的研究方向去做设备的自动化升级,拥抱智能化、自动化的研究新范式。因此,‘晶泰智造’把我们的研发能力拓展到了新材料、新能源等其他行业领域。”他总结说。
03
迈向未来:在张江,跟着创新大潮奔涌向前
近几年,晶泰科技的商业版图持续扩大:

●2019年起,晶泰科技在浦东建立药物创新研发中心,在张江组建商务中心;
●2022年,晶泰科技首次官宣其自主研发的自动化实验室,并宣告上海总部落址张江科学城;
●2023年,晶泰科技旗下新品牌“晶泰智造”重磅发布,晶泰科技位于张江的大规模AI机器人实验工站集群首次亮相。
不难看出,张江是晶泰科技布局的重要区域。对此,张佩宇博士直言道:“张江是中国新药研发的策源地。当时,我们考虑在长三角拓展业务时首选浦东张江——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集齐了药物化学团队、计算团队,以及抗体团队,说明这里拥有良好的人才‘集聚效应’。人才团队集结完毕,再加上‘AI+机器人’,很好地支撑了我们长三角乃至全球的业务。”
目前,晶泰科技自动化实验室涵盖200余台自动化工作站,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吸引相关领域科学家接近300,让该实验室为生物医药研发的“机器人丛林”。
据悉,实验室由人工备料操作区、智能软件控制区和自动化实验室区三部分组成。实验机器人可以自己旋开试管,完成粉末称重、精准加料、液体移液、磁力搅拌等操作,在一个工站的步骤完成后,负责配送化学试剂的物流机器人会将试管送到下一个工站……如此循环往复。
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CEO马健博士当选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新一届联席主席
张江既是生物医药产业高地,也是人工智能产业高地。2021年,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晶泰科技是创始成员单位之一。在2023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2023张江AI智药论坛”上,联盟“换届扩容”,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CEO马健博士当选新一届联席主席。
对此,张佩宇博士评价道:“作为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的创始单位和联席主席单位,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联盟聚集了‘政、产、学、研、用、投’等AI制药所需的相关要素和资源,我们也有幸参与其中,希望借此加快AI在新药研发中的运用,推动产业转化,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今年6月13日,晶泰科技正式登陆港交所,“AI+机器人”成功打造18C第一股。“公司上市,代表我们拿到了一个阶段性的里程碑,就像一款药物拿到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一样。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践行公司的愿景:让AI流淌进每一款新药,让患者更快获得有效治疗。”
面向未来,晶泰科技想持续积累化学大数据、打造垂直大模型,把传统药物研发的试错模式迭代为由数据驱动的药物研发过程,从而实现药物研发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我们的目标是让Fast-Follow更快,让First-in-Class和Best-in-Class药物研发的成功率更高。”


药谷ME&WE | 晶核生物:为核药正名,为患者创新,为全球制药
2024-08-28

药谷ME&WE | 恩凯赛药:张江是目前做CGT产业最好和最适合发展的乐园
2024-08-21

药谷ME&WE | 先博生物:创新研发道阻且长,让患者获益是最大动力
2024-08-14

药谷ME&WE | 民为生物:GLP-1赛道竞争日益白热化,如何“突出重围”?
2024-08-07

药谷ME&WE | 血霁生物:在张江,掀起不依赖献血的“第二次输血革命”
2024-07-31

药谷ME&WE | 迦进生物:在小核酸偶联药物领域发出“中国最强音”
2024-07-24

药谷ME&WE | 科州药物:国产首款MEK抑制剂是如何诞生的?(附视频)
2024-07-15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