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技术追“新”,以突破制胜速度;生态追“新”,打造“产业雨林”;理念追“新”,抓创新策源制高点。从“中国新”到“全球新”,跨越山海,眺望世界,创新基因在张江蓬勃延续。第四届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即将启幕,一批“新质生产力”正在张江药谷绘就蓝图,向新而行。今天,国内小核酸偶联药物的早期入局者——迦进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迦进生物”)来讲述他们的故事。
作为近年来生物医药领域的新赛道之一,小核酸药物(XOC)以核酸为靶标,通过对蛋白翻译过程的调控来实现疾病治疗,具有靶点丰富、研发周期短、药效持久、临床开发成功率高等优势,有望引领第三次现代制药的浪潮。
随着偶联技术、小分子毒素及抗体修饰技术的进步和突破,一系列“XDC”的新技术路径也在不断涌现。作为国内率先布局小核酸偶联药物的企业,迦进生物专注于以偶联方式实现小核酸的肝外递送,填补了国内在这一细分领域的空白。

率先入局,落地张江
小核酸药物研制始于1987年,2000年后迎来第一波浪潮,此后因成药性、稳定性和递送方面等挑战,发展缓慢。“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核酸药物完成跨越式发展,解决了肝脏递送问题,驶入发展的快车道。”迦进生物联合创始人COO张雪峰介绍道。
迦进生物联合创始人&COO 张雪峰
但小核酸的肝外递送仍是一个难题。“小核酸偶联药物结合了ADC药物和小核酸药物的优点,可实现非肝靶向递送。”张雪峰介绍。与化学药物和单抗药物相比,小核酸药物可以靶向不可成药的靶点,并基于DNA序列互补的方式进行设计,使其在新药开发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在这个基础上,小核酸偶联药物利用具有生物靶向性的抗体或者是多肽分子,把小核酸药物更精准、更高效地递送到特定的组织和器官中。
此外,小核酸偶联药物同时规避了传统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药物因为毒素的偶然释放带来的风险,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1年11月,Avidity Biosciences的小核酸抗体偶联药物(AOC)首次进入临床研究,为AOC领域释放出积极信号。而彼时,XOC领域国内入局者寥寥无几。
张雪峰与同为清华大学生物系的校友吴昊(现任迦进生物创始人&CEO)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技术变革已经到来,“不能再等了”成为两人的共同心声,迦进生物由此诞生。
很快,一支专业团队便组建完成,多数成员来自清华大学和国内外知名的生物医药公司,在从0到1和抗体偶联药物开发领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就在6月中旬,迦进生物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由张科禾苗基金I期独家投资。
“这也是我们选择落地张江的原因。做新药研发,张江是不二之选。在人才之外,这里还有载体服务、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比如张科禾苗基金的设立,就对我们这类初创期企业非常友好,补足公司科技创新从0到1的资本短板;同时,张江药谷也打通了‘转化-孵化-产业化’链条,助力企业实现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新锐加持
做出创新的满足临床需求的小核酸偶联药物,成为迦进生物的目标。“只有创新才能带来更好的药物,有了好的药物,才能为医生和患者带来更多治疗的可能性,企业才会具有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张雪峰表示。
虽有方向,却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因为这个领域很新。尽管Avidity Biosciences公司已经进入到I期临床试验阶段,但其主要采用‘随机偶联’工艺。”张雪峰介绍。
药物偶联方式有随机偶联和定点偶联两类,影响着药物抗体偶联比(DAR)和均一性,以及药物的活性、耐受性和稳定性。相对于随机偶联,定点偶联因其DAR值更易控制,产出的ADC药物均一性好,已成为偶联方法的研发趋势。
“我们团队就依托于此前的偶联药物经验,加之对这个领域的充分调研,持续地进行研发创新。这个过程有很多磨难,但创业就是一个不断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历程。”张雪峰回忆。
历经持续的创新攻关,迦进生物成功研发了“定点偶联”工艺,基于自主研发的偶联技术和化学连接子(Linker),开发的小核酸偶联药物在收率、纯度、均一性以及体内/外活性方面比“随机偶联”工艺开发的药物实现了大规模的提升。
“例如,在偶联的收率上,以前随机偶联只能实现20%到30%的产物,70%左右产物都会被抛弃和浪费,我们的定点偶联方式将产率和收率进一步提高到70%以上,不仅优化了工艺,也降低了成本。”张雪峰表示。
得益于迦进生物的创新发展,张雪峰去年获得了“张江生命健康产业年度新锐人物·2023”奖项。

推进临床,谋划未来
一年过去,张雪峰另一件具有成就感的事情也即将到来。“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我们的首条管线CGB3002有望在今年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
CGB3002是迦进生物依托于其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核酸药物肝外靶向递送平台开发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创新药物。
作为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AD普遍存在于老年人群中,其不仅会影响病人的思维、记忆和独立性,可能还会促使患者四肢全面性瘫痪,从而导致其长期处于卧床状态。伴随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剧,这一疾病不仅对患者个体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对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挑战。
张雪峰介绍,CGB3002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这一载体主动向中枢神经系统递送药物。和国内外其他竞品相比,CGB3002分子量更小、更易表达、有着更低的免疫原性以及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工艺。“目前,我们正积极推动CGB3002进入临床试验,以尽快为患者带去福祉。”
此外,迦进生物的入脑多肽-Brainferry平台也有机会辅助包括小核酸在内的大分子药物突破血脑屏障,为更广泛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带来变革。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保持伽进生物的先发优势,抓住小核酸偶联药物产业发展的机遇,研发出更多、更好的药物,并争取在小核酸偶联药物领域发出‘中国最强音’,体现中国的创新能力,这也是我们给自己立下的目标和愿景。”张雪峰坚定地说道。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