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l23455永利官网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免费客服电话

18983288589
医药数据查询

AI成最大赢家、CGT地位上升、BD更加活跃...2025年生物制药业值得关注的重点领域

CGT 生物制药业
01/20
123
前言
Preface
 l TGIF   

当前,国产创新药研发已迈入高速发展阶段,研发实力与成果转化齐头并进,企业盈利模式更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出海金额天花板也不断刷新,仅2024 年Q1 - Q3 就达到了336 亿美元。


而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中,如何进一步提升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与市场份额也成为biotech们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近日,全球领先的专业服务机构德勤Deloitte花费两个多月时间,对来自美国、欧洲、亚洲的biotech、pharma、仿制药及药械制造商的150名高管进行调查咨询,对2025年生物制药领域的重大趋势及行动,进行洞察与分析,并对行业的首要任务提出了相关见解。


01

AI的含金量还在不断上升

2025年,在AI的推动下,数字化转型则将成为生命科学行业的重点。在所调查的高管中,约有60%的人认为AI是未来最火热的新兴趋势之一,同时还表示计划增加整个价值链中的新一代AI投资,这表明公司在度过最初的试点项目后,开始从大规模采用这些技术中获得巨大价值。


bioSeedin柏思荟之前曾在“诺奖过后,AI制药赢麻了”一文中提到,在近年来IRA法案以及成本缩减的背景之下,裁员、缩减管线、关闭研发中心似乎成为了每一个MNC的必经之路。但AI在药物开发、制造和商业化方面的作用,却给MNC的效益提升带来了另一条可行的路径。


以赛诺菲来说,自2023年6月开始,公司就高举“All in AI”的大旗,并陆续深度绑定了超10家专长不一的AI药企,如今年5月牵手OpenAI、Formation Bio,加速AI制药发现;今年9月,礼来与诺华也先后与AI生物技术公司Genetic Leap、Generate Biomedicines达成合作,利用其AI平台来探索针对多种疾病的疗法。


而根据德勤的数据分析显示,一家平均收入为650-750亿美元的TOP10生物制药公司可以通过在5年内扩大AI的使用来实现50-70 亿美元的峰值价值


同时通过将新一代AI嵌入现有工作流程后,能够进一步降低研发成本、简化后台运营、增强客户在数字渠道上的自助服务能力,并提高个人生产力,促使未来2-3年内节省高达12% 的成本效益。


这也提示在生物制药领域,AI制药的含金量将持续上升。



02

创新投资组合更有前途

研发效率下降是生物制药业界关注的一大问题,在接受调查的biotech高管中有56%的人表示,需要在未来12 个月内重新考虑其研发和产品开发战略。近40%的受访者强调提高研发效率对于应对整个行业回报率下降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传统的药物研发过程通常很慢且有阶段限制,需要进行大规模试验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影响。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利用AI技术能够对新药候选物进行早期测试,并有助于确定疗法的潜在有效性并加快临床开发,将研发时间从几周缩短到几小时。


而在另一方面,约有20%的受访者表示,通过平衡创新能力和市场需求,重新评估公司的投资组合策略,也是提高研发效率并提升行业回报率的重要途径。这一点从今年众多biotech以及MNC砍管线、专注于高潜力候选药物就能够看出。


那什么样的管线以及技术是值得保留的呢?


针对这一点,有32%的biotech高管表示,相比于仿制药,更愿意计划优先考虑使用CAR-T 细胞和CRISPR技术的细胞和基因疗法等创新。而这点考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近年来CGT行业相关支持与监管政策密集出台,以及CGT药物激增的市场需求。


以我国来说,今年9月商务部官网发布“商务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药监局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在部分地区允许外商投资企业从事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以用于产品注册上市和生产。这一项CGT赛道的利好政策将积极促进CGT行业和企业的发展。



03

专利悬崖下,并购是出路

根据EvaluatePharma数据的分析表明,生物制药行业正面临独占权的大幅丧失,到2030年,由于高收入产品的专利即将到期以及仿制药的竞争加剧,超过3000亿美元的销售额面临风险,随之而来的便是越发活跃的并购交易事件。


在德勤的调查中,有77%的受访高管预计2025 年并购交易数量将进一步增加。


要知道创新药的研发向来有九死一生之说,不仅需要投入大量金钱时间,同样还要面临着极高的失败风险。因此会出现针对同一市场前景明朗的疾病领域和适应症,存在相同的生物途径或采用类似的作用机制进行相互竞争的资产。而这种同质化竞争,甚至能够在仿制药进入市场之前,就压低资产价格并对市场份额和利润产生负面影响。


GLP-1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随着GLP-1在肥胖适应症上的获批,激发了市场极大的热情,多家公司竞相角逐规模达2000 亿美元的GLP-1市场,并拓展这类药物在睡眠呼吸暂停、成瘾、阿尔茨海默病、肝病等疾病的适应症,甚至可能减少糖尿病和肥胖症相关医疗器械及手术的需求,进而影响更广泛的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行业。


但密集竞争的后遗症也逐渐显露。Endpoints近日公布数据显示,在近100轮1亿美元或以上的融资进程中,仅有三家肥胖症初创公司成功获取资金,且今年尚未有任何一家肥胖症初创biotech被收购。可以看到在饱和的环境之中,没有针对性的产品无法突围。


这也提示尽管各大制药公司提升市场地位的举措不尽相同,但通过创新研发弥补其投资组合缺口仍是2025年的核心关注点,而并购活动则是其可靠创新来源。


往期精选▼


1、【收藏】一图了解新药研发到上市流程
2、IND注册流程及资料要求(附详细流程图)
3、ICH全系列指导原则汇编(收藏学习)
4、生物类似药相似性评价--药学相似性研究
5、浅谈创新药各阶段的CMC研究重点
6、生物制药CMC系统学习15本经典书籍推荐(免费下载)
7、【干货分享】包材相容性研究简介
8、HPV疫苗行业研究报告
9AAV基因疗法开发的进展及质量控制
10抗体偶联药物(ADC)全球格局
11、质谱仪的原理及其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12、细胞与基因治疗法规等资料整理(可下载)
13、抗体药物质量研究的共性问题
14、抗体偶联药物(ADC)的生物分析策略
15、病毒清除验证指导原则及国内外申报差异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生物药知识云享】

“生物药知识云享”围绕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链,专注于生物制药行业资讯整理,分享行业动态,前沿技术,政策法规等,旨在给大家提供资料参考,欢迎大家扫码关注,也欢迎广大生物医药同仁提供建议,谢谢



点“在看”,一起看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章,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信息。鉴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文章创作的复杂性,我们无法保证所转载的所有文章均已获得原作者的明确授权。如果您是原作者或拥有相关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未经授权的文章。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方便读者查阅和了解相关信息,并不代表我们认同其观点和内容。读者应自行判断和鉴别转载文章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AI+生命科学全产业链智能数据平台
综合评分:0

收藏

发表评论
评论区(0
    yl23455永利官网企业版
    50亿+条医药数据随时查
    7天免费试用
    体验产品
    摩熵数科开放平台

    最新报告

    更多
    • 摩熵咨询医药行业观察周报(2025.06.09-2025.06.15)
      2025-06-15
      26
    • 摩熵咨询医药行业观察周报(2025.06.02-2025.06.08)
      2025-06-08
      24
    • 摩熵咨询医药行业观察周报(2025.05.26-2025.06.01)
      2025-06-01
      21
    • 2025年5月仿制药月报
      2025-05-31
      15
    • 2025年5月全球在研新药月报
      2025-05-31
      32
    AI应用帮助
    添加收藏
      新建收藏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