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多学科诊疗团队成功救治一名罹患骶尾部巨大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的1岁4月女婴。该病例肿瘤侵袭范围广、治疗难度高,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儿童肿瘤科多学科诊疗团队通过精准化疗、创新手术、精心协作,最终实现肿瘤成功治疗并帮助患儿恢复健康。

术后病理证实肿瘤活性成分消失,甲胎蛋白(AFP)指标降至正常。这一成功案例标志着天肿在儿童复杂恶性肿瘤综合治疗领域再攀高峰。

01
病情凶险
骶尾部肿瘤侵袭骶管,化疗挑战重重
患儿小晴(化名)因“排便困难3月余”于2024年9月入院,经检查发现骶尾部巨大肿物,甲胎蛋白(AFP)高达56264ng/mL(正常值<7ng/mL),PET-CT提示肿瘤侵及骶骨、骶管及盆底,并存在远处转移。穿刺活检确诊为“骶尾部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含卵黄囊瘤及成熟性畸胎瘤成分)”,临床分期Ⅳ期,病情极为危重。

由于肿瘤体积大,病情进展快,压迫周围神经及器官导致相继出现排便排尿困难,且患儿年龄小、脏器功能未发育完全,治疗团队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MDT),由儿童肿瘤科、骨与软组织肿瘤科、介入治疗科、放射科、病理科等专家共同制定方案。考虑到直接手术风险极高,团队决定先行化疗缩小肿瘤,并密切监测AFP水平变化。
02
步步为营
多学科接力,化疗与手术双管齐下
患儿先后接受7周期化疗,从BEP方案(平阳霉素+顺铂+依托泊苷)到TIP方案(紫杉醇+异环磷酰胺+顺铂),甲胎蛋白从5.6万ng/mL逐步降至179 ng/mL,肿瘤体积显著缩小。然而,第6周期后影像学提示肿瘤内部坏死明显但局部略增大,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儿童肿瘤科多学科诊疗团队在赵强教授的带领下果断决定抓住手术窗口期。

为降低术中骶前大出血风险,介入治疗科创新性实施“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通过临时阻断血流为手术争取安全时间。


儿童肿瘤科联合骨与软组织肿瘤科、结直肠肿瘤科团队先行俯卧位骶尾部肿物切除,随后仰卧位开腹探查,术中发现骶前肿物累及骶骨、直肠壁及阴道穹窿,为保护周围脏器及神经功能,确保患儿术后生活质量,遂决定行骶尾部肿瘤切除及软组织修复术。术后经过医护团队精心照护,术后恢复好,伤口愈合佳。术后病理证实,原肿瘤区域仅残留成熟性畸胎瘤成分,卵黄囊瘤活性细胞完全消失,标志化疗与手术取得决定性成功。

03
技术突破
创新与协作铸就生命奇迹
据李璋琳主任介绍,儿童骶尾部恶性生殖细胞肿瘤虽属罕见,但恶性程度高、易转移,治疗需兼顾根治性与功能保护。本例患儿治疗难点有三:一是肿瘤侵犯骶骨及神经,手术易致大出血或功能障碍;二是化疗敏感度随疗程下降,需动态调整方案;三是患儿年龄小,对治疗的耐受性极低。
天肿团队通过以下创新破解难题:

化疗精准化
根据AFP动态变化及时升级方案,从BEP过渡至TIP,有效遏制肿瘤进展;

手术创新化
介入治疗科“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大幅降低术中出血风险;

全程多学科护航
从病理诊断、影像评估到术后支持,各环节无缝衔接。
术后患儿恢复良好,自主排尿排便功能保留,AFP降至正常范围,目前已顺利出院。
04
专家呼吁
关注儿童肿瘤,早诊早治是关键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儿童肿瘤科学术带头人赵强教授指出,儿童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治愈率可达80%以上,但晚期病例仍面临巨大挑战,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接受规范化的治疗尤为重要。
“本例患儿成功获治,得益于家长及时就医、AFP指标的严格监测以及多学科团队的精准决断。”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儿童肿瘤科副主任李璋琳呼吁家长提升防癌意识,关注儿童排便、排尿异常及腹部包块,时常关注孩子的身体变化。

这一病例的治疗成功,不仅彰显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在复杂儿童肿瘤综合治疗中的领先地位,也为全国同行提供了宝贵的诊疗经验。未来,医院将继续深化多学科协作模式,助力更多患儿重获新生。
05
专家科普
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肿瘤防治也一样

文字 | 儿童肿瘤科王道威、党委宣传处杨阳
摄影 | 党委宣传处杨阳
编辑 | 党委宣传处曹亚鸥
审核 | 儿童肿瘤科、医务处、党委宣传处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