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业内公认的“中国BD之王”,和铂医药通过持续的商业拓展(BD)合作及其底层技术平台价值的释放,实现了显著的业绩增长。
8月27日,和铂医药公布了2025年中期业绩及公司业务进展。财报显示,上半年和铂医药实现总收入7.25亿元,净利润约5.23亿元,较2024年同期激增51倍,且大幅超越2024年全年约0.2亿元的盈利规模,持续盈利态势进一步巩固。期内,和铂医药再落地4项BD交易,仅来自阿斯利康的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和选择权付款就有1.75亿美元。截至目前,和铂医药已累计达成合作40多项,潜在合作总金额超百亿美元。
中金公司在首次覆盖报告中指出,和铂医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拥有全球唯一专利保护的全人源仅重链抗体开发平台HCAb Harbour Mice®,以及由此延伸的HBICE®、HBICATM、ADC2.0、Hu-mAtrlxTM等技术矩阵,这些平台持续迭代升级,成为其BD战略持续落地的“技术基石”。
在港股18A公司中,和铂医药展现出差异化优势:
一方面,其凭借常态化BD与合作分成实现盈利的能力位居行业前列,现金流储备规模亦优于行业内绝大部分同行,财务稳健性表现突出;
另一方面,其核心技术平台凭借稀缺性与先进性,获得阿斯利康等跨国医药巨头(MNC)的深度认可,目前正从“中国创新药技术供应商”向“全球抗体药物开发引擎”跨越。
和铂医药有着长期布局BD战略。自2020年启动出海合作以来,公司已构建起覆盖全球的合作网络。更关键的是,BD收入已从早年的“偶发事件”转变为“常态现金流”,成为支撑公司自2023年以来连续两年半实现盈利的核心支柱。
2025年上半年,和铂医药的BD节奏进一步加快,达成的4项合作涵盖传统授权、NewCo模式等多种形式,合作方既包括阿斯利康、大塚制药等跨国巨头,也包括Windward Bio等专注创新的biotech,进一步验证BD收入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其中,3月,阿斯利康以1.75亿美元获得两项临床前免疫学项目的授权许可选择权,未来还可提名更多靶点由和铂医药开发新一代多特异性抗体疗法,潜在里程碑付款高达44亿美元;同时,阿斯利康以1.05亿美元认购和铂医药9.15%股份(较当日收盘价溢价37%),双方计划在北京共建创新中心,合作期限最长可达十年。这笔交易不仅为和铂医药带来大额现金流、奠定长期收入基础,更标志着其技术平台获得国际巨头的深度认可。
另一项与Windward Bio的NewCo模式合作同样凸显价值。1月,和铂医药与科伦博泰联合将超长效TSLP单抗HBM9378的海外权益授权给Windward Bio,双方合计获得9.7亿美元的首付款及里程碑付款(其中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4500万美元)。Windward Bio随后完成2亿美元A轮融资,由OrbiMed、Novo Holdings等知名机构牵头,印证了市场对该项目的信心。而在今年7月,Windward Bio快速启动HBM9378治疗哮喘的全球II期POLARIS临床试验,旨在评估其在哮喘患者中的给药方案、安全性及有效性。初步数据预计将于2026年年中公布。作为全球第二个全人源抗TSLP抗体,HBM9378具备同类最佳潜力,其海外授权与临床试验的快速推进也验证了和铂医药在自免领域差异化布局的竞争力。
6月与大塚制药达成的6.7亿美元合作,则进一步拓宽了BD边界。根据协议,大塚制药获得BCMAxCD3双抗HBM7020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权益。这款基于HBICE®平台开发的产品,通过独特分子设计降低细胞因子风暴风险,有望在自免领域实现突破。
从合作结构看,和铂医药的BD模式已从单一管线授权升级为“平台+管线”双轮驱动,进一步保障收入常态化。一方面,通过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对外提供技术服务,为合作伙伴提供从发现至临床前研发等Idea to IND(I to ITM)一体化服务。截至上半年末,诺纳生物服务客户超110家,超过19个合作分子进入临床开发阶段,已完成及正在执行的项目超过320个;另一方面,管线授权覆盖单抗、双抗、多抗、ADC、核药等多种类型,形成稳定的里程碑收入来源。
这种多元化模式使得BD收入摆脱对单一项目的依赖,支撑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
免责声明
Being科学公众号目前已经有多个交流群(好学,有趣的生物医药人才在这里聚集)。进群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姓名/昵称-企业/高校-具体研究领域/专业”,此群仅为科研交流群,非诚勿扰。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