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拆疫苗业务后,CSL还能再起飞吗?
澳交所与澳洲生物医药圈同时“地震”了。
CSL,这家澳股医疗板块第一股,在公布2025财年报告的同时,宣布将分拆旗下疫苗业务CSL Seqirus,并在全球范围内裁撤15%(约3000名)员工。与此同时,还决定关闭美国22家表现不佳的血浆采集中心,并大幅调整研发部门的架构,将研发中心由目前的11个缩减至6个。并且伴随这一系列举措而来的,是高达7.7亿美元的一次性重组费用。
即使CSL预计裁员、削减开支以及业务拆分将在未来三年内节省高达5.5亿美元的成本,并承诺会将这些节省下来的资金再投资于优先发展的项目;同时回购价值7.5亿澳元(约合4.86亿美元)的,但市场并不为这一行为买单。
作为澳交所市值排名前列的巨头公司,资本市场的反应也是立竿见影。消息公布当天,CSL股价在澳交所暴跌近17%,市值增发了200亿澳元(约合924亿元人民币)以上,更是跌破了过去6年以来的最低点。要知道,CSL一直被投资人视为“稳健增长”的代表。
但此刻,当这场业务调整涉及到CSL的三大主要业务板块时,投资者的信心似乎一夜之间动摇了。问题开始变得尖锐:这是管理层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的战略聚焦,还是在业务疲软时被迫的断臂求生?
一、甩包袱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次轮到了全球四大流感疫苗制造商之一的CSL Seqirus。
在公布2025财年报告的同时,CSL宣布将把疫苗部门Seqirus独立出来,由前该部门总裁Gordon Naylor担任董事长。
Seqirus成立于2015年,它的前身是CSL的子公司bio CSL。2014年,CSL宣布了对诺华旗下全球流感疫苗业务的收购。到2015年时,两部门合并并更名为Seqirus,进而形成了全球第二大流感疫苗制造商,Seqirus从事生产鸡蛋和细胞疫苗,并研究新的mRNA疫苗。
对CSL来说,收购整合是成为“全球领先地位的流感疫苗公司”的机会。“Seqirus”这个名字,来自 “为我们所有人保障健康”。合并后,Seqirus也的确获得了顶尖的设施和扩展至全球规模的业务,以及更多样的产品和市场。合并后的Seqirus整合了bioCSL原有的流感业务和诺华的疫苗资产,在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都有了生产工厂,全球业务范围和产品种类都大幅扩大。
Seqirus的出现,曾被视为CSL在血浆领域之外的“第二曲线”,在合并后短短数年就成长为全球第二大流感疫苗企业,仅次于赛诺菲巴斯德,在全球市场份额接近25%。在外界看来,Seqirus曾经是CSL打破自己“血浆依赖症”的重要布局。
只是距离二者合并才短短十年,Seqirus就将离开CSL的“阵营”。有意思的是,十年前诺华剥离流感疫苗板块给CSL的原因,也是出于精简业务、更专注于核心领域的考量。
CSL表示,截至6月30日的2025财年,疫苗业务贡献了22亿美元的收入,占CSL总营收的14%,仅实现了2%的微弱增长。
在美国市场,Seqirus的流感疫苗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技术升级:从以前依赖“鸡胚培养”亚单位流感疫苗(如:Agriflu和Fluvirin),转向更先进的“细胞培养”技术(如:Flucelvax),这种转变让疫苗更匹配流行病毒、产量更易提升。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