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疫苗研发领域的核心人员,您一定深知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CPS)在疫苗开发中的重要性。它是肺炎球菌疫苗的核心抗原成分,直接决定了疫苗的保护效果和安全性。然而,多糖的复杂结构和多样血清型(目前已发现107种)为定量分析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实现精准定量?新技术又如何助力疫苗研发?本文将为您一一解析。
肺炎链球菌通过其表面的荚膜多糖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而这些多糖的特定结构恰恰是疫苗设计的靶点。不同血清型的CPS由寡糖单位重复聚合而成,结构差异不显著(如6A和6B),这要求定量技术必须兼顾特异性与灵敏度。
在疫苗生产中,CPS的纯度直接影响疫苗安全性。例如,残留的C-多糖或细胞壁杂质可能引发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因此,从菌株筛选到终产品质控,每一步都需依赖精准的定量分析。
结构复杂性:
不同血清型CPS的糖基组成、连接方式各异(如18C型多糖的黏度受分子量、温度、pH等多因素影响),传统化学分析法难以通用。
发酵过程中培养基成分(如碳源、氮源)和工艺参数(温度、pH)的微小变化,可能导致多糖产量和结构波动。
理想的定量方法需同时测定荚膜多糖、C-多糖及磷含量。近期开发的“单一内标核磁共振法”利用六甲基磷酰三胺(HMPA)作为内标,通过¹H NMR和³¹P NMR实现多参数同步检测,准确度达98%以上,为工艺优化提供了高效工具,但是生产质检过程中往往需要检测十几甚至几十个样品,核磁共振法处理通量略显不足。
夹心ELISA法
的多糖浓度。同时特异性表现优异,可特异识别和定量6A&6B、9V&9N、19F&19A等结构极相似多糖。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