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是全球高发的慢性疾病,影响着数亿人的生活质量。从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到常年性鼻炎,症状如鼻塞、流涕、鼻痒等不仅带来身体不适,还可能引发睡眠障碍、工作效率下降等问题。药物治疗作为核心手段,如何精准作用于炎症机制、实现症状控制,以及未来药物研发的方向,成为各方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鼻炎的用药原理
鼻炎是鼻腔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鼻痒、打喷嚏等。不同类型的鼻炎(如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等)用药原理各有侧重,但核心目标都是减轻炎症、缓解症状。下表是常见药物的原理及作用。
表1. 鼻炎的常见药物原理及作用
(二)鼻炎相关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
2.1 传统药物治疗的优化
1) 抗组胺药物
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通过阻断组胺H1受体,快速缓解鼻痒、打喷嚏、流涕等症状,且嗜睡等副作用显著减少。临床研究显示,联合鼻用糖皮质激素使用,能进一步提升疗效。
2) 鼻用糖皮质激素
如糠酸莫米松、布地奈德等,具有强大抗炎作用,可长期控制鼻塞、流涕等症状。研究发现,规范使用3个月以上,能有效降低鼻黏膜高反应性,减少复发。
3)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孟鲁司特钠通过抑制白三烯活性,改善鼻塞、流涕,尤其适用于伴哮喘的患者。联合抗组胺药或鼻用激素,可增强对日间和夜间症状的控制。
2.2 靶向治疗的突破
1) IL-4Rα单抗(司普奇拜单抗)
2025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张罗教授团队在《Nature Medicine》发表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司普奇拜单抗作为全球首个获批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IL-4Rα单抗,能精准阻断IL-4和IL-13信号通路,显著缓解中重度患者的鼻部和眼部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司普奇拜单抗III期临床研究结果发表于《Nature Medicine》
具体而言,司普奇拜单抗能够快速缓解鼻塞,治疗2天,患者鼻塞症状较安慰剂组显著改善;7天内72%的患者实现鼻腔通气,2周和 4周这一比例分别达86%和94%。此外,司普奇拜单抗还能持续控制鼻部症状,治疗4天,患者每日回顾性鼻部症状总分(rTNSS)较基线下降2.7分;2周后下降 3.6分,62%的患者鼻部症状达到轻或无;4 周后下降4.9分,84%的患者症状轻或无。除此之外,治疗4周,与安慰剂相比,司普奇拜单抗能够降低患者过敏源特异性IgE、血清总 IgE 水平,以及鼻腔分泌物中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SN(CST-1)、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 Eotaxin-3等2型炎症标志物水平,从机制上阻止疾病进展。总的来说,该药通过抑制2型炎症反应,从根源上控制过敏进程。
在为期4周的治疗期间,每日rTNSS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2) IL-33/ST2信号通路干预
研究发现,IL-33/ST2信号通路在过敏性鼻炎发病中起关键作用。阻断该通路的单克隆抗体或抑制下游信号分子的药物,正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出潜力,未来可能成为新型治疗靶点。
2.3 间充质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原理及机制主要涉及细胞间接触和可溶性因子两大免疫调节途径。在细胞间接触方面,MSCs通过表面高表达的整合素、ICAM-1、VCAM-1等分子,与T细胞直接结合,发挥免疫抑制。其核心机制包括:通过PD-L1/PD-L2与T细胞上的PD-1/CTLA-4结合,抑制TCR信号通路,使T细胞停滞于G0/G1期;通过ICOS-ICOSL相互作用激活调节性T细胞(Treg),抑制Th2细胞过度活化;此外,MSCs还能通过Notch1和NF-κB通路促进Treg增殖,从而纠正Th1/Th2细胞失衡。同时,MSCs与巨噬细胞接触可上调TSG-6表达,促进促炎M1型向抗炎M2型转化,减轻炎症反应。在可溶性因子方面,MSCs分泌TGF-β、IL-10、PGE2、IDO、HGF等多种生物活性因子,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网络、抑制Th2反应、促进Treg分化及修复上皮屏障,共同恢复免疫平衡,缓解过敏性鼻炎症状。
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免疫调节机制;A. 细胞间接触;B. 可溶性因子;C. 外泌体
(三)鼻炎相关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
3.1一线用药策略
- l 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是中重度鼻炎的首选,需规范使用(每日1-2次,疗程≥2周)。
- l 第二代抗组胺药:口服或鼻用制剂,起效快,适用于轻度鼻炎或季节性发作。
- l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等,常与糖皮质激素联用,提升疗效。
3.2联合治疗策略
- l 中重度鼻炎常采用“鼻用激素+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三联疗法,兼顾抗炎、抗过敏和改善鼻塞。
- l 生物制剂与传统免疫疗法联合,如度普利尤单抗与过敏原皮下免疫疗法,协同增强疗效。
3.3 个体化治疗与联合用药
临床研究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例如,婴幼儿鼻炎以流涕、鼻塞为主,常合并咳嗽、打鼾,治疗需根据年龄和病情选择药物。对于中重度患者,联合用药(如鼻用激素+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3.4 变应性鼻炎用药策略
变应性鼻炎常用治疗药物分为一线和二线用药。一线药物包括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第二代口服或鼻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氮卓斯汀)、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二线药物有口服糖皮质激素、肥大细胞膜稳定剂、鼻用减充血剂等。轻度患者可单用一线药物,中重度患者建议鼻用激素联合抗组胺药或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表2. 变应性鼻炎常用治疗药物及推荐
(四)总结
总的来说,鼻炎治疗已从传统药物缓解症状迈向精准靶向治疗新阶段。从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的经典方案,到IL-4Rα单抗等生物制剂的突破,再到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探索,药物研发不断深化对炎症机制的认识,推动个体化治疗策略优化。展望未来,随着IL-33/ST2等新靶点的深入挖掘及联合治疗方案的精细化,鼻炎管理将更注重症状控制与疾病根源的协同干预,有望为患者提供高效、安全的治疗选择,从而助力提升全球数亿鼻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Zhang Y, Li J, Wang M, Li X, Yan B, Liu J, Shi L, Cao Z, Feng Y, Liu W, Xu Z, Ma R, Gao X, Liu W, Xue J, Ren X, Li X, Song X, Yang Y, Wang Y, Xing Z, Quan F, Pan J, Sun Y, Shi F, Chen X, Yan H, Zhao G, Chen B, Wang C, Zhang L. Stapokibart for moderate-to-severe 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 a randomized phase 3 trial. Nat Med. 2025 Jul;31(7):2213-2221. doi: 10.1038/s41591-025-03651-5.
[2] Ye YM, Zhao YX, Xiang LR, Zou CY, Xiao H, Lu H, Yang H, Hu JJ, Xie HQ. The Immunomodulatory mechanism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Stem Cell Res Ther. 2025 Apr 18;16(1):188. doi: 10.1186/s13287-025-04333-2.
[3] 杨卜嘉,于传飞,侯书婷,等.IL-33/ST2信号通路及相关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药事,2024,38(01):96-104.
作者介绍:Ketty,主要从事药物研发和科普,制药行业政策和发展研究工作
想要解锁更多药物研发信息吗?查询yl23455永利官网(原药融云)数据库(vip.sdbaichao.com/?zmt-mhwz)掌握药物基本信息、市场竞争格局、销售情况与各维度分析、药企研发进展、临床试验情况、申报审批情况、各国上市情况、最新市场动态、市场规模与前景等,以及帮助企业抉择可否投入时提供数据参考!注册立享15天免费试用!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