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B. Braun Medical Inc.因两款无菌注射液(乳酸林格氏注射液USP 1000mL、0.9%氯化钠注射液USP 1000mL)容器内存在颗粒物启动全美召回,尽管暂未报告不良事件,但该事件再次印证:静脉用无菌注射液的颗粒物污染可能引发肺栓塞、器官损伤甚至死亡。
对于直接进入人体循环系统的药品,颗粒物防控需贯穿生产全生命周期。本文将结合行业案例及相关数据,逐步拆解各环节防控技术的应用。
一、颗粒物污染的风险与来源
无菌注射液中的颗粒物按来源可分为外源污染与内源污染,其危害程度与颗粒粒径直接相关。据2024年FDA数据显示,直径5-10μm的颗粒可堵塞毛细血管,直径>20μm的颗粒引发血管栓塞的概率高达32%。从近年行业案例看,核心风险点集中于以下场景:
1. 外源污染
案例1:2024年费森尤斯注射液召回事件
费森尤斯因0.9%氯化钠注射液中检出纤维颗粒(粒径8-15μm),在欧洲召回3个批次产品。调查显示,污染源于洁净室人员穿戴的无菌服纤维脱落,因传统无菌服采用聚酯纤维,经10次灭菌后纤维脱落率达0.5粒/m3,而此次涉事车间未及时更换超过使用周期的无菌服。
案例2:2023年华兰生物注射用水污染事件
华兰生物某批次注射用水中检出金属颗粒(粒径12-20μm),溯源发现是纯化水系统中不锈钢管道焊接处腐蚀脱落,因未定期进行管道内窥镜检测导致污染。
2. 内源污染
案例:2022年辉瑞维生素C注射液沉淀事件
辉瑞某批次维生素C注射液在储存期间析出晶体颗粒(粒径25-30μm),原因是原料维生素C纯度仅99.9%(含微量杂质钙盐),且配制时pH值控制偏差(未达到规定的5.0-7.0),导致杂质与维生素C结合生成不溶性沉淀。
FDA 2024年《药品召回年度报告》显示,颗粒物污染是无菌注射液召回的第二大原因,占比达18%,仅次于微生物污染。其中,外源污染占比62%(环境40%、人员15%、设备7%),内源污染占比38%(原料22%、生产工艺16%)。
二、原料端防控
原料纯度是颗粒物防控的“第一道关卡”。PDA于2023年发布行业报告显示,采用高精度纯化技术与全链条溯源系统,可使原料相关的颗粒物污染率降低90%以上。
1. 原料纯化: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技术:对于氯化钠、乳酸钠等电解质原料,传统结晶工艺仅能去除粒径>5μm的杂质,而SFE技术利用CO₂超临界状态(温度31.1℃、压力7.38MPa)的高溶解性,可将杂质粒径控制在<1μm。例如,科伦药业采用SFE技术生产注射用氯化钠后,原料中粒径>1μm的杂质占比从0.5%降至0.001%,后续注射液颗粒物检出率下降85%。
多级膜分离系统:注射用水(USP标准)需满足“无可见颗粒、TOC<50ppb”要求。费森尤斯采用“微滤(0.22μm)+反渗透(RO)+电去离子(EDI)”联用系统,其中微滤膜可截留99.99%的悬浮颗粒,RO膜去除98%以上的离子,EDI进一步将TOC降至20ppb以下。该系统应用后,其注射用水颗粒物污染事件从2021年的4起降至2024年的0起。
2. 原料溯源
区块链溯源:辉瑞在2023年上线原料区块链系统,每批原料附带唯一“数字身份证”,记录生产厂家、纯化工艺参数(如SFE萃取压力、温度)、激光粒度仪检测数据(粒径分布、杂质占比)。该系统使原料追溯时间从48小时缩短至10分钟,2024年成功拦截2批粒径超标的氯化钠原料。
近红外光谱(NIRS)在线检测:中国生物制药在原料入库环节采用NIRS技术,实时扫描原料的粒径分布,若检测到粒径>5μm的颗粒占比超0.01%,系统自动触发拒收。2024年该技术共拒收不合格原料12批,避免了潜在污染风险。
三、生产环境防控
无菌注射液生产需在ISO 8级(静态)-ISO 5级(动态)洁净环境中进行,环境相关的颗粒物污染率需控制在<0.1粒/ml(。当前主流科技手段聚焦于“空气净化”与“人员/设备隔离”。
1. 空气净化
二级过滤系统:无菌生产核心区域(如灌装间)采用“HEPA(0.3μm,过滤效率99.97%)+ULPA(0.12μm,过滤效率99.999%)”组合,确保进入区域的空气中,粒径>0.5μm的颗粒浓度<1粒/升(ISO 5级标准)。例如,赛多利斯为某药厂设计的洁净室系统,运行1年后检测显示,灌装间空气颗粒浓度稳定在0.3粒/升,远低于标准限值。
层流技术:灌装工位上方采用垂直层流(风速0.45m/s±20%),使空气单向流动,防止悬浮颗粒沉降至药液表面。B. Braun在2025年召回事件后,将所有注射液生产车间的层流风速从0.35m/s提升至0.45m/s,并增加层流监测频率(从每日1次增至每2小时1次),后续3个月未检出环境相关颗粒物。
2. 人员与设备隔离
隔离器技术:无菌操作隔离器(ISO 5级)可实现“人机完全隔离”,人员在隔离器外操作,通过手套箱进行药液配制与灌装。罗氏制药采用赛多利斯Isolator系统后,人员相关的颗粒物污染率从0.8%降至0.05%。该系统还配备在线颗粒计数器,实时监测隔离器内颗粒浓度,超标时自动报警。
无菌服与手部消毒:3M推出的无菌服采用“超细聚丙烯纤维+导电丝”材质,经20次灭菌后纤维脱落率仅0.05粒/平方米,远低于传统聚酯无菌服(0.5粒/平方米)。同时,手部消毒采用“75%乙醇+过氧化氢”双步消毒法,可杀灭99.99%的微生物,同时避免消毒残留颗粒。
四、生产过程防控
生产过程是颗粒物污染的“高发区”,搅拌、灌装、灭菌等环节均可能产生颗粒。通过工艺优化与在线监测技术,可将过程污染率控制在<0.03%。
1. 药液配制
低剪切搅拌系统:传统搅拌桨转速过高(>500rpm)易导致药液湍流,产生气泡并带入空气颗粒。GE医疗推出的低剪切搅拌系统(转速200-300rpm),采用螺旋桨式桨叶,使药液平稳混合,气泡产生量减少90%。
实时pH与温度控制:维生素C、抗生素等药液对pH值敏感,偏差可能导致杂质析出。博世包装技术的在线pH监测系统(精度±0.01),可实时调节药液pH值,确保稳定在规定范围(如维生素C注射液5.0-7.0)。
2. 无菌灌装
无针灌装技术:传统针头灌装时,针头反复穿刺胶塞易产生金属碎屑(粒径5-10μm)。诺华采用无针灌装系统,通过压力差将药液注入容器,无机械接触。该技术应用后,灌装环节的金属颗粒污染率从0.15%降至0.005%。
容器密封性检测:采用“氦质谱检漏法”检测输液袋/瓶的密封性,可检出>0.1μm的泄漏通道。山东威高对每批输液容器进行100%检漏,2024年共检出3批密封性不合格的容器,避免了后续灌装后外界颗粒渗入。
五、包装与终端检测
包装材料与终端检测是颗粒物防控的“最后防线”,需确保包装无析出物、药液无可见与亚可见颗粒。
1. 包装材料选择
无DEHP/PVC输液袋:B. Braun此次召回的注射液采用非PVC输液袋,但调查发现部分批次袋体在灭菌后析出微量聚合物颗粒(粒径3-5μm)。事件后,B. Braun改用“聚乙烯(PE)+聚丙烯(PP)”复合袋,经加速老化试验(40℃、75%湿度,6个月)显示,袋体无颗粒析出。
硅化处理胶塞:输液瓶胶塞若硅化不充分,穿刺时易产生碎屑。BD公司的“等离子硅化胶塞”,硅层均匀度达95%以上,穿刺碎屑产生量<0.01粒/次,远低于行业标准(0.1粒/次)。
2. 终端检测
自动灯检机:人工灯检对粒径<5μm的颗粒检出率仅60%,而奥星自动灯检机采用“高分辨率相机+AI图像识别”,可检出粒径>2μm的颗粒,检出率达99.9%。该设备在石药集团应用后,终端产品颗粒物漏检率从0.3%降至0.01%。
激光颗粒计数器:每批产品需按USP <788> 规定,采用激光颗粒计数器检测:10mL药液中,粒径>10μm的颗粒数<25粒,粒径>25μm的颗粒数<3粒。恒瑞医药在终端检测环节引入该设备,2024年共拦截5批超标的注射液。
六、追溯与召回
即使发生污染,高效的追溯与召回系统可最大限度减少危害。B. Braun在此次召回中,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快速响应:
1. 物联网追溯系统:涉事产品采用“二维码+RFID标签”,记录生产批次、灌装时间、质检数据。召回启动后,B. Braun通过系统快速定位涉事产品的分销路径,48小时内通知全美87家经销商与320家医院,隔离涉事产品。
2. FDA MedWatch报告系统:召回公告中明确引导医护人员通过MedWatch系统报告不良事件,截至2025年8月30日,未收到相关报告,说明风险控制及时。
结语
从B. Braun召回事件到行业实践数据可见,无菌注射液颗粒物污染的防控需贯穿“原料-环境-生产-包装-检测-追溯”全流程。未来,随着更多技术应用,如虚拟仿真生产流程预判风险、设备在线灭菌减少拆卸污染,无菌注射液或将真正实现“零颗粒”生产,为患者用药安全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Ref:
1. B. Braun Medical Inc. (2025). Voluntary Nationwide Recall of Lactated Ringer’s Injection USP 1000 mL and 0.9%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USP 1000 mL.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rugs.com/fda/b-braun-medical-issues-voluntary-nationwide-recall-lactated-ringer-s-usp-1000-ml-0-9-sodium-14763.html
2. FDA. (2024). Annual Report on Drug Recalls Due to Particulate Matt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fda.gov/drugs/drug-recalls/annual-report-2024-particulate-matter
3. FDA. (2025). MedWatch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Data (August 2025). Retrieved from https://www.fda.gov/safety/medwatch
4. PDA (Parenteral Drug Association). (2023). Technical Report No. 80: Control of Particulate Matter in Parenteral Drugs.
5. 中国药监局. (2023). 药品召回信息通报(2023年第12期).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mpa.gov.cn
6. 科伦药业. (2024). 注射用氯化钠超临界萃取技术应用白皮书.
7. Sartorius. (2024). Cleanroom Solutions for Aseptic Pharmaceutical Production.
8. 3M. (2024). Sterile Apparel Technical Data Sheet.
9. GE Healthcare. (2024). Low-Shear Mixing Systems for Parenteral Formulation.
10. BD. (2024). Plasma-Silicone Coated Rubber Stoppers for Injectable Drugs.
想要解锁更多疾病领域信息吗?查询yl23455永利官网(原药融云)数据库(vip.sdbaichao.com/?zmt-mhwz)掌握药物基本信息、市场竞争格局、销售情况与各维度分析、药企研发进展、临床试验情况、申报审批情况、各国上市情况、最新市场动态、市场规模与前景等,以及帮助企业抉择可否投入时提供数据参考!注册立享15天免费试用!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