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烧伤整复外科朱世辉教授团队与东华大学游正伟教授团队跨界合作,在国际核心期刊《Advanced Fiber Materials》上发表了一项具有重大临床意义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受植物根茎结构启发,成功研发出一款可智能管理伤口渗出液的仿生敷料——“根茎仿生膜”,有效解决了传统敷料液体反流、二次损伤等难题,为创面修复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伤口渗出液管理一直是创面护理的难点:过多液体积聚易导致感染,而传统敷料吸液后易反流,频繁更换还会损伤新生组织。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朱世辉教授团队与游正伟教授团队紧密合作,将临床需求转化为材料研发目标,致力于开发一种能定向导流、减少反流、促进愈合的新型敷料。研究团队从植物根茎的层级输水结构中获得灵感,基于MURRAY定律,以聚己内酯(PCL)为原料,通过静电纺丝技术构建出具有五层梯度孔径的仿生膜,构建了具有梯度孔径的五层PCL电纺膜(从大孔到小孔),实现单向毛细力驱动的液体传输,将渗出液从伤口侧(大孔)推向外部(小孔),避免回流,彻底阻止了液体反流。
该仿生膜不仅在结构上实现突破,更在功能上集成姜黄素(CUR)负载,实现“一膜多效”。姜黄素可与血清蛋白结合,在创面缓慢释放,发挥抗氧化、抗炎和促血管生成作用。体外实验显示,该膜提取物可显著提升多种细胞活性30%以上,动物实验也证实其能缩短愈合时间近5天,减少瘢痕生成超50%,上皮厚度更接近正常组织。
该膜拉伸强度达8.8MPa,韧性为39.6MJ・m⁻³,经50次循环拉伸仍保持结构稳定,可灵活贴合关节、四肢等活动部位,满足临床使用要求。
朱世辉教授表示,该项成果是医工交叉合作的典范,游正伟教授团队在材料设计、工艺优化和数据验证等方面提供了坚实支撑。目前,双方正进一步优化材料配方,推进可降解版本研发,加速向临床试验转化。未来,该仿生膜有望应用于糖尿病足溃疡、压疮、烧伤和术后创面等多种场景,为患者带来更高效、更舒适的愈合体验。
National Children's Medical Center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