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广州中医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医学院第六附属医院等联合团队在行业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发表了一篇题为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treating human diseases: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studies的综述报告,该报告系统性的总结了间充质干细胞从发现到临床的六十年探索。

作为再生医学领域的权威综述,它系统梳理了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人类疾病治疗中的分子机制、临床研究进展及未来挑战,为我们展现了这一 “万能细胞” 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全景图。
什么是间充质干细胞?
简单来说,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 “多面手” 干细胞。它们并非来自血液系统,却能分化成骨骼、软骨、脂肪等多种中胚层细胞,更神奇的是,它们还能调节免疫系统,这也是其成为治疗热点的核心原因。
从发现到临床:间充质干细胞的六十年探索
MSCs 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前苏联科学家 A.J. Friedenstein 团队发现,骨髓细胞移植后能在体内分化成成骨细胞,这是人类首次意识到骨髓中存在 “多能干细胞”。1974 年,他们进一步从骨髓中分离出类似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这些细胞能形成克隆并分化为成骨细胞,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临床应用:从免疫疾病到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跨越
MSCs 的治疗潜力已在多种疾病中得到验证,其核心机制包括两点:一是通过分泌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分子促进组织修复;二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活性减轻炎症。
在免疫介导的炎症疾病中,MSCs 表现突出。例如,GVHD 是骨髓移植后的严重并发症,供体免疫细胞会攻击受体器官,而 MSCs 能通过分泌 TGF-β 等因子诱导调节性 T 细胞(Treg)生成,抑制免疫攻击。2024 年获批的 Ryoncil 正是基于这一机制,显著提高了儿童患者的缓解率。对于类风湿关节炎,MSCs 可降低 TNF-α、IL-6 等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关节损伤,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其能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
未来,研究者们正通过多种手段突破瓶颈:基因工程技术可增强 MSCs 的靶向性和功能,例如修饰 MSCs 使其高表达抗炎因子;生物材料支架能提高 MSCs 在体内的存活时间;人工智能可优化培养条件,实现 MSC 功能的精准调控。此外,MSC 分泌的外泌体(含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因无细胞移植的风险,被视为 “无细胞疗法” 的新方向,已有研究显示其在伤口愈合、神经修复中效果显著。
结语
从 1960 年代的初步发现到如今的临床应用,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走过了六十余年。这篇综述不仅系统总结了其在多种疾病中的治疗机制和临床证据,更揭示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复杂路径。正如研究者们所言,未来的 MSC 疗法将更注重个性化、机制驱动,真正实现 “以细胞为药,以修复为疗”。
声明
1.本文系转载至公众号干细胞与外泌体,如需分享请联系原作者。
2.本文旨在进行学术交流,分享科普知识,递行业进展,不作为相关医疗指导或用药建议,无任何广告目的,非进行产品或服务贩卖,仅供读者交流学习。
3.本账号转载的图文视频等内容若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