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美国新药平台公司Unnatural Products(以下简称UNP)宣布与比利时免疫治疗巨头argenx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大环肽(macrocyclic peptides)的口服药物,用于靶向复杂的蛋白互作靶点。
根据协议,argenx将向UNP支付高达15亿美元的总对价,包括一笔未披露数额的预付款,以及研发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UNP将利用其AI驱动平台设计靶向argenx选定蛋白的大环肽分子,并推进至IND前研究阶段;argenx则负责候选分子的临床开发与商业化。此次合作将探索大环肽在复杂靶点上的应用潜力,结合argenx在免疫调节与蛋白降解机制(如分子胶)方面的积累,为发现新一代小分子或口服治疗方案提供可能。
argenx方面表示,看重UNP在“不可成药”靶点领域的能力,尤其是其基于天然产物启发的自动化药物发现平台,在早期阶段即可识别具备口服性和细胞渗透能力的大环肽候选分子。
UNP:以大环肽打通“不可成药”靶点
大环肽是一种新兴分子类型,其分子量通常在500~2000 Da之间,尺寸介于小分子药物与大分子生物药之间,可视为小分子与蛋白质之间的中间模态——中分子。它既具备小分子的一些优点,如口服生物利用度、易合成等,又能提供与抗体在大小、亲和力、特异性上相似的结合表面。因此,大环肽被认为是“连接药物研发盲区的桥梁”,能够靶向传统小分子药物难以结合的蛋白质相互作用,也能为通常由生物药治疗的靶点提供口服剂型。
其环状骨架结构不仅提升了结合界面的覆盖能力,还增强了分子的稳定性、选择性和细胞穿透性,尤其适用于“抗体无法覆盖、小分子无法嵌入”的PPI(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靶点。
但大环肽自身也非“万能钥匙”,由于其结构复杂,当前普遍面临合成难、筛选难、优化难等技术瓶颈,尚未实现广泛的产业化落地。
UNP正是切入这一关键挑战,自2017年成立以来,围绕以自动化合成平台、高通量筛选体系与AI辅助设计手段,构建起宏环肽设计、筛选与优化的端到端药物发现平台。
通过人工智能(AI)和高通量筛选等创新路径,他们正试图解决一个长期困扰药物开发者的难题——如何靶向“不可成药”(undruggable)的蛋白靶点。
结合大规模平行化学与机器学习,突破肽类药物注射依赖
UNP打造了一个专注大环肽药物发现的平台,核心技术聚焦于将大规模平行化学(high-throughput parallel chemistry)与机器学习模型相结合,实现对复杂靶点(尤其是细胞内“不可成药”靶标)的精准命中与高效优化。
这一平台可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结构多样的药物样大环肽分子,并结合机器学习进行成药性预测与迭代设计,进而显著提升筛选效率,尤其适用于癌症和罕见病等适应症中,难以通过传统小分子或抗体手段覆盖的靶点。
具体来看,核心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靶点适应性强,尤其适用于靶向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s)等细胞内靶点。这类靶点通常因构象开放、结合界面广等特点,难以被小分子有效结合,而UNP平台所生成的大环肽则能提供更大、可塑的结合界面,有望提高针对过往不可成药靶点的“命中率”。
二是成药性优化能力突出,具备口服给药潜力。平台不仅关注分子的结合能力,还系统评估其成药属性,包括口服生物利用度、细胞穿透性、代谢稳定性等。候选产品不仅具备良好的选择性与细胞通透性,更在早期动物实验中展现出口服生物利用度潜力,有望突破传统肽类疗法依赖注射的传统局限,为构建“可口服、可穿透、可靶向”的新一代大环肽药物奠定基础。
尽管平台的具体架构尚未公开,但其聚焦AI驱动的分子设计、自动化化学合成和对不可成药靶点的系统性探索已深度融入当前大环肽药物开发的主流技术趋势,同时通过AI与化学的跨界融合,展现出早期药物发现流程的创新特质。
截至目前,UNP目前公开披露的产品信息极为有限,聚焦于癌症和罕见遗传病等领域。这些项目靶点多为细胞内蛋白质,往往涉及PPIs等难以被小分子或抗体药物有效覆盖的机制。
合作三家跨国药企,达成超17亿美元交易
随着UNP构建起大环肽药物发现平台,其技术能力开始在真实项目中得到检验和验证。2023年,UNP与默沙东达成战略合作,针对一个挑战性肿瘤靶点开发大环肽候选药物,合作潜在总金额最高可达2.2亿美元。这标志着UNP平台及管线在临床前阶段就获得了MNC背书。
2024年,BridgeBio正式行使其合作选择权,获得多条处于lead阶段的大环肽候选物,推进罕见遗传病与肿瘤治疗方向的开发,后续研究及临床推进由BridgeBio主导。
而此次合作方argenx是一家专注于自身免疫疾病的全球化生物技术公司,其核心产品Vyvgart(efgartigimod)已在多个国家上市,销售额一路飙升。其2022年销售额已达4亿美元,到2023年已跃升至11.91亿美元,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了总计17.39亿美元的收入,仅在第二季度就达到了9.49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7%,显示出强劲的市场渗透力与增长态势。此次与UNP合作,旨在探索大环肽在抗体难以覆盖靶点中的潜在应用,进一步丰富其免疫调节药物管线。
短短三年时间内,UNP已获得三家国际药企在肿瘤、免疫、罕见病等领域的战略合作,这表明其平台从“能用”走向真正“被用”。
值得关注的是,UNP采取“基于核心平台的研发合作”模式:由自身负责早期分子发现,后续临床开发交由合作方推进。这种模式近年来已逐步成为中分子平台的典型路径,既能保持高效率、低成本运作,也有助于技术能力的快速验证与商业落地。
与此同时,对UNP而言,合作大型跨国药企,也为其提供了持续优化平台、积累研发数据与经验的机会,为未来探索更具技术挑战的新领域(如神经、代谢靶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加州实验室起步完成三轮融资
UNP诞生于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UCSC),其两位创始人Cameron Pye和Joshua Schwochert曾在Scott Lokey教授的实验室中共同研究大环肽结构与性质。在长期探索中,他们积累了大量关于大环肽渗透性、稳定性与合成路线的知识,萌生了产业化构建宏环肽药物平台的构想。
图1:UNP联合创始人画像(左:Cameron Pye,右:Joshua Schwochert)
自2017年成立以来,UNP已完成两轮公开披露的融资,累计金额为3800万美元,主要投资方包括Merck Global Health Innovation Fund(默沙东GHI基金)和ARTIS Ventures,后者曾领投其种子轮与A轮融资。
表1:UNP公开披露融资一览
Merck Global Health Innovation Fund(GHI)是默沙东于2010年设立的企业风险基金,重点投资数字医疗与前沿药物技术,布局传统药企之外的创新生态。其押注UNP,正体现其对“AI+化学”融合型药物发现平台的重视。
本土平台崛起,中国企业正走出中分子创新的“中国方案”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领域在多肽和中分子药物方向的布局正逐步深入。比起过去单点靶向的药物开发路径,以大环肽为代表的新分子形态正受到更多关注。
今年3月,北京元思生肽(Syneron Bio)宣布与阿斯利康达成战略合作,旨在开发针对慢性疾病的全球首创大环肽类药物。此次交易包括7500万美元首付款、可达34亿美元的研发与商业里程碑付款,以及股权投资,并授权使用Synova大环肽高通量筛选平台,支持罕见病、自身免疫及代谢性疾病等多个靶点方向的合作研发。
受UNP启发,中国创新药企在21世纪药物发现新方式上又该如何实现战略突破呢?
首先,平台构建优先于单一产品开发。UNP和Syneron Bio均从系统搭建入手,通过研发平台技术服务于多个靶点和管线,使企业具备更强的复用能力和灵活性。
其次,AI与生物实验环节必须深度融合,形成自有闭环。从大环肽的设计、合成到筛选与靶点验证,算法必须与实验体系形成闭环,进而实现高效命中和合理优化。
最后,合作授权模式可降低早期风险,扩展研发方向。UNP选择通过与大型药企合作,将临床开发交由合作方承担,而平台企业专注前段发现与验证。这种“轻资产、重平台”的商业路径尤其适合尚在探索创新靶点的本土中分子平台型公司。
若能进一步加快平台建设、资本支持与国际合作路径的打通,平台型Biotech将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新兴感染、代谢疾病等复杂适应症及靶点迎来新突破,真正迈向“系统性解锁药物暗区”的阶段。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