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l23455永利官网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客服电话

400-9696-311
医药数据查询

CAR-T细胞治疗中的RCL检测:保障基因治疗安全的关键防线

恶性肿瘤 基因治疗 CAR-T
08/04
25
前言
Preface
 l 云享小助手   CAR-T细胞治疗作为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革命性突破,为众多难治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以慢病毒载体为代表的基因递送系统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仍存在潜在安全隐患,其中可复制型慢病毒(RCL)的形成是最受关注的风险之一。本文将全面剖析RCL检测的法规框架、技术路径与应用场景,为生物医药从业者提供系统性的技术指南,探讨如何通过严格的质控措施确保细胞治疗产品的安全性,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RCL风险概述:CAR-T治疗中的潜在安全隐患

在CAR-T细胞治疗产品的制备过程中,慢病毒载体因其能够高效感染分裂和非分裂细胞、携带基因片段大(可达8-10 kb)、表达持久稳定等优势,成为目前最常用的基因转导工具。慢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科,其载体系统基于人类免疫缺陷Ⅰ型病毒(HIV-1)改造而来,通过删除病原性基因并将病毒基因组拆分到不同质粒上,确保载体复制缺陷型的特性。然而,这种精心设计的安全系统仍存在被打破的风险。

可复制型慢病毒(RCL)是指在病毒载体生产或细胞转导过程中,因载体系统各组分之间或载体与宿主基因组之间的同源/非同源重组,意外产生的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病毒颗粒。究其产生机制,主要包括三种情况:
(1) 包装质粒间的重组恢复了完整的病毒基因组;
(2) 载体与包装细胞中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序列的互补;
(3) 载体与患者T细胞中内源性逆转录元件的相互作用。

这些RCL理论上可像野生型HIV-1一样在患者体内复制扩散,不仅可能导致插入突变引发二次肿瘤,还可能威胁公共卫生安全。

尽管现代四质粒包装系统(将gag-pol、rev、vsV-G和转移载体分别置于不同质粒)通过物理分离关键元件,已将RCL产生概率降至极低(理论上<10⁻⁹),但监管机构仍要求进行严格的RCL检测。原因在于,一旦发生RCL污染,其后果极为严重:一方面,RCL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通过激活原癌基因或破坏抑癌基因导致二次肿瘤;另一方面,具有复制能力的病毒可能在患者体内长期存在并通过体液传播,造成难以控制的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有CAR-T治疗中检出RCL的公开报道,这既反映了现有载体系统的安全性,也体现了行业严格执行RCL检测的成效。但随着CAR-T疗法适应症扩大和商业化生产规模增加,对RCL风险的警惕不能放松。特别是针对大规模生产的病毒载体批次和终产品,建立灵敏、可靠的RCL检测方法仍是确保细胞治疗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全球监管框架:RCL检测的法规要求与合规路径

全球主要药品监管机构对基因治疗产品的安全性持有高度一致的严格要求,针对RCL风险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监管体系。

在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于2022年5月发布的《体外基因修饰系统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中明确指出,复制型病毒是病毒载体制备工艺中过程控制的关键安全性风险关注点,应采用经验证的方法进行检测,并推荐指示细胞培养法作为金标准。同年发布的《免疫细胞治疗产品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也强调,需对病毒载体生产全过程(从主细胞库到终产品)进行RCL监控。

美国FDA在2020年1月发布的《Testing of Retroviral Vector-Based Human Gene Therapy Products for Replication Competent Retrovirus During Product Manufacture and Patient Follow-up》指南中系统阐述了RCL检测的策略要求。该指南强调应采用多层次检测方案,即对主细胞库(MCB)、工作细胞库(WCB)、生产终末细胞(EOPC)、未经处理的病毒收获液(UPB)以及转导后的细胞产品分别进行检测。尤为重要的是,FDA要求对接受CAR-T治疗的患者进行长达15年的随访监测,前三年需密集检测(治疗后第3、6、12个月),之后每年一次,以排除迟发性RCL感染的可能性。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在《Guideline on quality, non-clin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 of medicinal products contain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cells》(2020年11月)中,对RCL检测提出了特殊要求:即使病毒载体经过纯化处理,仍必须对纯化后载体进行检测,而不能仅依赖上游样品的阴性结果推断下游安全性。这一要求高于中美标准,反映了EMA对基因治疗产品风险更为保守的评估态度。

综合分析各法规的核心要求,RCL检测的合规路径应满足以下要素:

  1. 全覆盖检测:对病毒载体生产和细胞产品制备的全流程关键节点(MCB、WCB、EOPC、UPB、终产品)进行取样检测
  2. 方法学验证: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应能确保在95%置信度下检出≤1 RCL/剂量的污染,并经过专属性、准确性、精密度等全面验证
  3. 双方法互补:推荐采用快速分子检测法(如qPCR)用于产品放行,同时辅以细胞培养法进行确认
  4. 长期随访:对回输CAR-T细胞的患者建立至少15年的安全性监测计划

全球主要监管机构对RCL检测的核心要求比较

监管机构
关键指导文件
检测阶段要求
推荐方法
患者随访要求
中国NMPA
《体外基因修饰系统指导原则》(2022)
MCB、WCB、EOPC、UPB、终产品
指示细胞培养法为主,qPCR快检为辅
未明确具体年限
美国FDA
RCR/RCL检测指南(2020)
MCB、WCB、EOPC、UPB、终产品
共培养测定法(扩增+指示阶段)
15年,前三年密集监测
欧盟EMA
含GM细胞产品指南(2020)
强调纯化后载体必须检测
细胞培养法,强调方法灵敏度
根据风险评估确定

随着细胞治疗产业的快速发展,监管要求也在不断演进。2024年8月,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修订发布的《上海市自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监督管理规定》将有效期从2年延长至5年,新增了“参照执行”条款,为其他类型细胞治疗产品的监管提供了可扩展的框架。这预示着未来对RCL等安全性风险的监管将更加系统化、常态化,企业需提前布局符合GMP要求的检测体系,以应对日益严格的合规环境。

RCL检测的技术路径:从传统方法到创新解决方案

面对复杂的监管要求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RCL检测技术已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方法学体系。根据原理不同,主要分为基于细胞培养的功能性检测和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直接检测两大类。这些方法在灵敏度、特异性、检测周期和操作复杂性等方面各有利弊,适用于产品开发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应用场景。

指示细胞培养法:金标准的实施与挑战

指示细胞培养法被全球监管机构公认为RCL检测的金标准,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敏感细胞系对潜在RCL进行扩增富集,再检测病毒标志物。这种方法模拟了RCL在生物体内的自然复制过程,能够检出不同重组形式的RCL,不受限于特定的基因序列。

具体操作流程分为两个阶段:

  1. 扩增期:将待测样本与对HIV-1高度敏感的C8166细胞系(一种人T淋巴细胞系)共培养,期间定期传代(至少5次),持续3周以上,为潜在RCL提供充分复制机会
  2. 指示期:收集扩增后的培养上清,接种于新鲜的C8166细胞中培养7天,随后检测病毒标志物(如p24抗原、逆转录酶活性或病毒核酸)

常用的检测终点包括:

  • p24 ELISA:HIV-1衣壳蛋白p24是病毒复制的可靠标志物,此法特异性好但灵敏度相对较低
  • PERT assay:检测逆转录酶(RT)活性,灵敏度高但某些细胞系存在内源性RT干扰
  • qPCR/qRT-PCR:针对VSV-G序列或ψ-gag序列的分子检测,灵敏度可达1–10拷贝

尽管指示细胞培养法具有检测全面的优点,但其应用面临显著挑战:整个流程需28天以上(扩增21天+指示7天),而CAR-T细胞产品通常保存期短(新鲜制剂仅几天),无法等待培养法结果出炉再放行。此外,该方法需要生物安全三级(BSL-3)实验室支持(若使用HIV弱毒株作为阳性对照),设施条件要求高,检测成本昂贵。

qPCR快检法:平衡速度与可靠性的解决方案

为解决细胞培养法周期长的问题,qPCR快检法作为一种替代方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阶段产品的放行检测。这种方法直接提取样本核酸,通过特异性引物探针(通常针对VSV-G或ψ-gag序列)进行定量PCR扩增,可在1–2天内完成检测。

qPCR法的技术优势包括:

  • 速度快:从样本处理到结果分析仅需24–48小时,适合短保质期产品
  • 灵敏度高:检测下限可达1–10拷贝/反应,优于部分生物学方法
  • 安全性好:无需活病毒扩增,在BSL-2实验室即可完成
  • 通量灵活:可实现高通量检测,适应商业化生产需求

然而,qPCR法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只能检测特定靶序列,可能遗漏非同源重组产生的RCL;易受载体质粒残留DNA干扰,产生假阳性;无法反映病毒的生物学活性。因此,监管机构通常要求将qPCR法与细胞培养法联合使用——qPCR用于产品放行,同时启动细胞培养法作为平行验证。

创新技术与全流程解决方案

为克服传统方法的不足,生物技术公司已开发出多种创新解决方案。翌圣生物推出的复制型慢病毒(RCL)检测试剂盒(货号41311ES)采用荧光探针qPCR法靶向VSV-G基因,灵敏度达10¹拷贝/μL,并配套宿主残留DNA前处理试剂盒,可有效降低假阳性干扰。湖州申科开发的RCL基因拷贝数检测试剂盒(货号1403441)声称灵敏度达到4拷贝/反应,且针对CAR-T终产品优化了样本处理流程。

药明生物安全性检测中心则建立了全流程解决方案,其特色包括:

  • 采用自主构建的条件复制型HIV弱毒株作为阳性对照,可在BSL-2实验室安全使用
  • 同步验证培养全流程和检测终点,确保方法稳健性
  • 针对大体积UPB样本(如≥6 L的大规模生产)优化检测策略
  • 符合GMP的质量体系支持方法转移和验证

主流RCL检测方法比较与技术选择指南

检测方法
检测周期
灵敏度
优点
局限性
适用场景
指示细胞培养法
≥28天
1 TCID₅₀/mL
检测全面,假阴性率低
周期长,需BSL-3
病毒库检定、工艺验证、关键阶段放行
qPCR快检法
1–2天
1–10拷贝/反应
快速,高通量
仅检测特定序列
临床样本快速放行,与培养法并行
整合酶活性检测
3–5天
中等
反映病毒功能
干扰因素多
辅助确认,研究工具
数字PCR
2–3天
单拷贝级
绝对定量,抗干扰强
成本高,设备少
困难样本检测,方法开发

随着技术进步,新兴检测手段如数字PCR(dPCR)和新一代测序(NGS)也开始应用于RCL检测领域。dPCR通过微滴分割实现绝对定量,对复杂样本的检测性能更优;NGS则能全面扫描重组事件,有望成为研究阶段的有力工具。然而,这些新技术要进入法规检测领域,仍需完成系统的方法验证和标准建立工作。

RCL检测的应用场景: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监控

RCL风险管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贯穿病毒载体构建、CAR-T细胞制备、患者回输及长期随访的全过程。不同生产阶段和产品类型的检测策略需根据风险收益比进行科学设计,兼顾安全性与可行性。

病毒载体生产阶段的检测要点

慢病毒载体作为CAR-T生产的关键原材料,其安全性直接影响终产品质量。按照监管要求,需对病毒载体生产全流程进行多节点RCL检测,主要包括:

细胞库检测:

  • 主细胞库(MCB):通常只需检测1次,取样量应≥1×10⁸个细胞或总细胞数的1%(取较少者)
  • 工作细胞库(WCB):每批均需检测,取样原则同MCB
  • 生产终末细胞(EOPC):指载体生产结束时的包装细胞,需每批检测,重点关注是否因多次传代增加重组风险

病毒收获液(UPB)检测:

  • 未纯化的病毒收获液是RCL风险控制的关键点,因病毒扩增阶段是重组事件高发期
  • 取样量应不少于生产体积的5%,当生产规模>6 L时,可取300 mL作为代表性样本
  • 特殊情况下(如已知剂量),取样量设计应确保能以95%置信度检出≤1 RCL/剂量的污染

纯化后载体检测:

  • 尤其在欧洲市场,纯化后载体必须检测,不能因上游阴性而豁免
  • 需验证纯化工艺不会干扰RCL检测(如核酸酶处理可能降低检出率)
  • 对于冻存载体,应在冻融后进行检测,以反映实际使用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生产体系的风险等级各异。采用瞬转系统(如HEK293T四质粒包装)时,因无稳定整合的病毒元件,RCL风险相对较低;而使用稳定生产细胞系(如CAP细胞系)时,需更严格监控,因基因组中整合的病毒序列可能参与重组。

CAR-T细胞制备阶段的质控策略

CAR-T细胞作为活细胞药品,其RCL检测面临独特挑战:产品保质期短(新鲜制剂仅2–7天),无法等待28天的培养法结果;而冻存产品虽可延长检测窗口,但冷冻复苏可能影响细胞活性和检测灵敏度。针对不同临床阶段和产品类型,建议采用差异化策略:

临床研究阶段(早期临床试验):

  • 采用“并行检测”模式:qPCR法快速放行+细胞培养法同步启动
  • 保留足够数量的备份样本(通常≥1×10⁸细胞),以备必要时复检
  • 若qPCR结果阳性但培养法阴性,需调查是否为质粒残留导致的假阳性

商业化生产阶段:

  • 建立更严格的阶段放行机制:病毒载体完成RCL检测后再启动CAR-T制备
  • 采用经过验证的qPCR快检法,配合历史数据支持(证明方法等效性)
  • 对每批终产品留样,定期进行回顾性检测,持续监控生产工艺稳定性

特殊情况下,如使用新型病毒载体(如非HIV基础的慢病毒)或基因编辑组件(如CRISPR系统),需额外关注:

  • 针对载体特性设计特异性引物探针(如VSV-G替代env的载体需避免gag-pol序列检测)
  • 评估编辑组件与内源逆转录元件的相互作用风险
  • 必要时采用广谱检测方法(如逆转录酶活性检测)作为补充

临床治疗与患者随访的监测方案

患者安全是基因治疗的最终关切,而RCL的潜在风险可能在回输后数月甚至数年才显现。因此,各监管机构均要求建立长期的患者随访监测计划,具体要点包括:

监测时间点:

  • 基线检测:回输前采集外周血样本作为阴性对照
  • 短期监测:回输后第3、6、12个月
  • 长期随访:之后每年一次,持续至少15年
  • 特殊情况下(如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增加监测频率

样本类型与检测方法:

  • 优先采集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离基因组DNA进行qPCR检测
  • 当怀疑RCL感染时,需加测血浆中的病毒RNA(如VSV-G序列)
  • 如出现临床指征(如CD4⁺细胞减少、机会性感染),应进行组织活检和全面病毒学评估

结果解读与应对:

  • 单个时间点阳性需重复检测确认,排除实验误差
  • 确认阳性时应启动应急预案:隔离患者样本,通知监管机构,追溯污染源
  • 开展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确定重组机制和传播风险

不同应用场景的检测方法优化

应用场景
推荐方法
取样要求
关键挑战
解决方案
病毒载体生产
指示细胞培养法
UPB取体积5%,最小300 mL
大体积样本处理困难
超速离心浓缩
CAR-T临床样本
qPCR快检法
≥1×10⁸细胞
细胞产品中DNA干扰
优化核酸提取方法
患者随访监测
多重qPCR
外周血10 mL
低病毒载量检测
增加PCR循环数
基因编辑产品
NGS广谱筛查
根据编辑效率调整
新型重组形式
生物信息学分析

随着自动化技术发展,RCL检测正逐步向标准化、高通量方向演进。翌圣生物配套的Auto-Pure 32A全自动核酸提取系统(货号80501ES)可实现样本处理的自动化,减少人为误差;而微流控技术的应用有望进一步缩短检测时间,提升灵敏度。这些技术进步将为RCL风险管控提供更强大的工具支持。

行业挑战与未来展望:RCL检测技术的创新方向

随着CAR-T治疗从血液肿瘤向实体瘤拓展、从自体疗法向异体疗法演进,RCL检测技术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本部分将剖析当前行业实践中的主要痛点,展望未来技术发展方向,为生物医药企业规划质量控制战略提供参考。

现有检测体系的局限性

尽管RCL检测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 灵敏度与通量的平衡难题:

    • 金标准方法(指示细胞培养法)灵敏度虽高但需28天完成,难以满足商业化生产的速度需求
    • qPCR快检法虽可在48小时内出结果,但检测下限通常仅10¹–10²拷贝/μL,对低水平污染检出能力有限
    • 新兴数字PCR(dPCR)技术成本高昂,尚未成为行业常规方法
  • 复杂样本的检测干扰:

    • CAR-T终产品中残留的载体质粒DNA可能产生假阳性信号,特别是当质粒与载体同源程度高时
    • 患者随访样本中的人类基因组复杂度高,靶序列丰度极低,背景干扰严重
    • 冻存样本经反复冻融可能导致病毒颗粒破裂,影响基于完整病毒的检测方法
  • 新型载体带来的评估挑战:

    • 非HIV基础的慢病毒载体(如SIV、FIV)缺乏标准检测方法
    • 自失活(SIN)载体中缺失的ψ序列可能影响基于ψ-gag的传统qPCR检测
    • 基因编辑组件(如CRISPR-Cas9)与内源逆转录元件的相互作用风险尚未完全阐明
  • 生物安全与成本问题:

    • 使用HIV-1弱毒株作为阳性对照需BSL-3实验室,设施投入巨大
    • 条件复制型HIV载体虽可在BSL-2环境下操作,但构建困难,商业化来源有限
    • 小规模研发企业难以承担全套检测体系的建立和维护成本

技术创新方向与突破路径

为应对上述挑战,行业正在多个技术维度寻求突破路径:

  • 多重检测技术开发:

    • 针对病毒载体多靶点设计多重qPCR检测(如同步检测VSV-G、gag、pol序列)
    • 翌圣生物开发的RCL检测试剂盒可特异性识别VSV-G基因,避免与内源序列交叉反应
    • 湖州申科推出的检测方案同时覆盖慢病毒(VSV-G)和逆转录病毒(GALV)包膜基因
  • 参考标准品体系建立:

    • 开发性状明确的重组假病毒作为阳性对照和定量标准品
    • 药明生物采用条件复制型HIV弱毒株,平衡安全性与代表性
    • 建立不同重组类型的参考物质(如同源重组、非同源重组产物)
  • 微流控与单细胞技术:

    • 基于微流控平台的单病毒颗粒分析技术可提高检测灵敏度
    • 单细胞测序技术用于识别罕见的RCL感染事件
    • 自动化、微型化的检测设备减少样本量和处理时间
  • 生物信息学预测工具:

    • 建立载体序列与人类基因组中内源逆转录元件的相互作用预测模型
    • 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重组风险评分系统,指导载体设计
    • 利用NGS数据分析重组热点,优化检测靶点设计
  • 新型检测标志物探索:

    • 检测病毒载体特异性整合位点作为RCL存在的间接证据
    • 开发针对病毒-宿主融合转录本的检测方法
    • 表观遗传标志物(如病毒DNA甲基化状态)评估RCL活性

产业生态与协作模式创新

除技术创新外,RCL检测领域的产业生态也在发生深刻变革,催生新型协作模式:

  • 第三方检测服务平台崛起:

    • 药明生物安全性检测中心等机构提供从方法开发到GMP检测的一站式服务
    • 专业实验室共享BSL-3设施和专业技术,降低企业进入门槛
    • 统一的标准品和方法比对确保数据可比性
  • 行业联盟与标准制定:

    • 中国CAR-T治疗联盟推动建立行业共识标准,统一检测流程
    • 参考美国CLSI标准建立方法验证规范
    • 监管机构与企业定期沟通,及时更新技术指南
  • 智能化质量管理系统:

    • 整合RCL检测数据与生产过程信息的数字孪生系统
    •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检测结果存证与共享机制
    • AI辅助的风险预警和异常检测算法

RCL检测技术创新路线图

时间维度
检测技术
标准体系
产业协作
监管科学
短期(1–2年)
多重qPCR优化,样本前处理改进
建立主要载体类型的阳性对照
第三方检测服务普及
明确快检法替代条件
中期(3–5年)
微流控自动化检测,条件复制型载体应用
不同重组类型的标准品 panel
行业检测数据共享平台
基于风险的分级检测要求
长期(5年以上)
单病毒颗粒分析,原位测序技术
动态标准追踪技术演进
跨企业联合质量控制
实时监测试点项目

未来展望与战略建议

随着2024年上海修订《CAR-T管理规定》并将有效期延长至5年,中国细胞治疗产业正进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对RCL检测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对企业而言:

  • 早期布局GMP检测体系,将RCL控制纳入整体质量控制策略(QbD)
  • 根据产品阶段(临床前/临床/商业化)选择性价比最优的检测方案
  • 建立与监管机构的持续沟通机制,及时调整检测策略

对监管机构而言:

  • 完善技术指南体系,明确不同场景下的检测标准
  • 推动建立行业参考物质和方法学标准
  • 引入风险调整的监管要求,避免“一刀切”

对研究机构而言:

  • 加强RCL形成机制的基础研究,识别高风险元件
  • 开发更安全的载体系统,从源头降低RCL风险
  • 探索新型检测技术路线,突破现有方法局限

RCL检测作为基因治疗产品安全性的重要保障,其技术进步需要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创新。随着检测灵敏度、特异性和效率的持续提升,以及行业标准体系的日益完善,RCL检测将从单纯的合规要求进化为驱动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工具,为细胞治疗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在这一进程中,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有望通过前瞻布局和技术创新,在全球基因治疗安全监测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往期精选▼


1、【收藏】一图了解新药研发到上市流程
2、IND注册流程及资料要求(附详细流程图)
3、ICH全系列指导原则汇编(收藏学习)
4、生物制药CMC系统学习15本经典书籍推荐(免费下载)
5、细胞与基因治疗法规等资料整理(可下载)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生物药知识云享】

“生物药知识云享”围绕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链,专注于生物制药行业资讯整理,分享行业动态,前沿技术,政策法规等,旨在给大家提供资料参考,欢迎大家扫码关注,也欢迎广大生物医药同仁提供建议,谢谢



点“在看”,一起看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章,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信息。鉴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文章创作的复杂性,我们无法保证所转载的所有文章均已获得原作者的明确授权。如果您是原作者或拥有相关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未经授权的文章。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方便读者查阅和了解相关信息,并不代表我们认同其观点和内容。读者应自行判断和鉴别转载文章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AI+生命科学全产业链智能数据平台

收藏

发表评论
评论区(0
  • 暂无评论

    yl23455永利官网企业版
    50亿+条医药数据随时查
    7天免费试用
    体验产品
    摩熵数科开放平台
    十五五战略规划

    最新报告

    更多
    • 摩熵咨询医药行业观察周报(2025.08.18-2025.08.24)
      2025-08-24
      28页
    • 摩熵咨询医药行业观察周报(2025.08.11-2025.08.17)
      2025-08-17
      20页
    • 摩熵咨询医药行业观察周报(2025.08.04-2025.08.10)
      2025-08-10
      26页
    • 摩熵咨询医药行业观察周报(2025.07.28-2025.08.03)
      2025-08-03
      23页
    • 2025年7月仿制药月报
      2025-07-31
      16页
    专利数据服务
    添加收藏
      新建收藏夹
      取消
      确认